• 阅读笔记 - 💪个人成长

    《认知觉醒》:开启自我改变的原动力

    作者周岭有个阅读量很大的公众号。这应该是他/她第一本书。这本书本质内容是我十分认可也践行的 – 比如记录和反思是成长的基石,在此之上提炼认知和行动点,建立习惯体系执行,实现认知和能力的跨越。 很佩服作者把整个体系框架梳理得这么清楚。书中很有启发的很多部分,也把我引向别的似乎值得一读的好书。比如《刻意练习》,费曼学习法等。是个很好的“个人体系”入门和索引。 本书的核心在于“觉知”——认识到我们的大脑是如何工作的,并利用其规律来开启自我改变。一流的生活不是富有,而是拥有清醒的觉知。 理解大脑:一切问题的起源 我们的大部分决策往往源于天性和情绪,而非理智。理智脑的力量很小,它的高级策略不是直接对抗强大的本能脑和情绪脑,而是去引导它们,让它们爱上“困难”的事。 焦虑的本质是“欲望大于能力,又极度缺乏耐心”,具体表现为想同时做很多事,又想立即看到效果。 终极能力:元认知,清晰化的力量 元认知,即“对思考的思考”,是人类的终极能力。它始于“反观”自己的想法,从而能判断并纠正不明智的念头,最终做出更好的选择。 元认知能力强的人,对“模糊”零容忍。他们会主动消除不确定性,找到当下唯一且最重要的事情。无论是学习中的模糊知识点,还是生活中的模糊烦恼,一旦被清晰地识别和拆解,困难就会比想象中小很多。 但“真正的觉醒者往往会有意无意地用感知力来代替思考力”。这点认同。 高效成长:学习力与行动力的关键法则 底层支撑:情绪力与人生五件套 我的实践…

  • 阅读笔记 - 🎲其他

    《我用中文做了场梦》:多棱镜一样有趣的书

    23岁,在罗马读完传媒本科后搬来中国,从“再见”开始零基础学中文的亚历,应该不会想到,几年后,他用中文出了一本书。 这本书如此畅销,漂洋过海,被收在了美国加州公立图书馆并不大的几排中文书架上。书脊上绿色的”NEW”(新书收录)吸引了我的注意,让刚从意大利旅行回来的我好奇打开,这本意大利人写的中国故事。 这本书就像“亚历”多棱镜一样,让你看到很多折射和影像。如标题所写,“梦”。 作者写了些什么?在我看来,有: 他的写作让我想起村上春树。都是“淡颜”文字 ,克制,没有堆砌的修辞。都有很细致的“颗粒度”,来自观察以及如长跑者那样长期坚持写作的手感(比如p107写北京凌晨被水蒸气覆盖的炒面路边摊的画面)。或许还有,他们都有外语思维。村上春树早期写作会特意先用英文写,再翻成日文,让他形成了独特的“专注本质”的文风和节奏。 强烈推荐~行文流畅,好会写!好几次让我真的笑出声来,特别幽默。

  • 阅读笔记 - 💪个人成长 - 💼职场

    上不上班都可以读的《不上班咖啡馆》

    读完古典的《不上班咖啡馆》,感受最深的并非“不上班”的自由,而是一种“觉醒”的力量。这本书的口吻就像书里那个温暖而清醒的“胖子”朋友,在职业与人生的十字路口,给形形色色面临抉择和迷茫的人,适时递上一杯咖啡,引导我们看清现实,剖析自我,并最终找到属于自己的那条路。这不仅是关于职业选择的指南,更是一场自我认知与人生管理之书。 1. 职业发展:不是爬梯子,而是攀岩 书中一个核心观点颠覆了我们对职业的传统认知:“职业发展可能并不是一个梯子,而是攀岩”。我们常常陷入单一的晋升通道中无法自拔,但这本书提醒我们,更应该在大的市场格局中,用“行业×企业×职位”的坐标系来审视自己的定位 。 成功的关键在于“带着优势切趋势”。你的价值不仅由能力决定,更由需求决定。进入一个快速发展的行业,如同开启了“自动复利”模式,整个社会和同行都在为你助力。这对于思考转型和未来方向的人来说,无疑是提供了一个更宏观、更具战略性的视角。 2. 完成比完美更重要 “完美主义”是我们许多人,尤其是女性在工作和生活中(特别是成为母亲后)的枷锁。书中提出的“不完美主义”是一剂良药。它告诉我们,追求完美的起点往往是焦虑,最终导致行动瘫痪。 成为一个“不完美主义者”,意味着“长期预期很高,但是短期预期很低,低到不可能失败” 。这个理念的核心在于行动:“完成比完美更重要,能量比才华更重要,做了比不做更重要” 。当我们不再向外比较,而是专注于自我内在的行动与成长时,才能获得真正的平静与掌控感。 3. 你是自己人生的导演 书中反复提及一个概念:“人生剧本”。我们常常不自觉地活在别人的剧本里——可能是父母的期待,社会的主流,或是某个固化的角色。书中“麻里惠整理家居”的例子恰恰说明,当一个角色不再支撑我们想要的人生时,一个清醒的导演就应该自己重写剧本…

  • 阅读笔记 - 👀副业

    《起号》:小红书和做IP的实战手册

    最近开始写小红书。目的不是当网红,而是倒逼自己的输出,也想多认识些志同道合的电子闺蜜。我想尽量做有主题,有思考,有利他的分享。而不是把它当朋友圈来发。 在已经开始写后,才想着找找关于做小红书的道和术,来学习学习。于是找到了这本《起号》。这本书兼顾了战略与战术,既提供了系统性的底层逻辑,又落地到每个阶段的实操方法。它不仅适合刚起步的新人创作者,也值得“做了一阵但陷入焦虑”的内容人反复回看。 一、从“做什么”到“怎么做”:定位是永远的第一课 池骋一开篇就点明了一个重要原则:“长、窄、爱”是账号最理想的定位——做得久、做得深、做得真。这三者构成了创作者的可持续性。 而关于“用户关注你是为了验证自己的期待”。账号不是“preaching”,而是与用户期待之间的共振。你输出的,不该只是你想说的,而要考虑“别人为什么要听”。 “1:1还原对标账号”的方法论很直接粗暴,却也真实有效。想起Steal like An Artist那本书。偷亦有道,先学像,才能谈超越。 二、理解“差异化”的真相:不是做得不同,而是被记住 书中提出:“差异化强度 × 互动次数 = 被记住”,这句话击中了我做内容一直模糊的地方。我们总以为“有个性”就够了,但真正的个性要被重复、被强化、被锚定在用户心智中才有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