昼夜节律(Circadian Rhythm) 受光照与暗夜影响,人体在24小时中自然波动,影响我们的清醒与困倦。褪黑素(melotonin)正是这个节律的信使 – 褪黑素是一种夜晚释放的荷尔蒙。沃克打了一个非常生动的比方:褪黑素就像跑道上的发令枪,告诉身体黑夜来临(“timing” of sleep),但不会强制你入睡(“generation” of sleep)。
作者顺便提到,咖啡因也是一种stimulant drug。“the only addictive substance that we readily give to our children and teens”(p30)。咖啡因对大脑绝对是有影响的。书中用了注射咖啡因后的蜘蛛织的网来说明这点 – 对比LSD,大麻和咖啡因,咖啡因后的蜘蛛织网尤其七零八碎。
在深度睡眠(NREM3或NREM4)时,Deep sleep wave 从脑前推到脑后,是有方向的,从thalamus 丘脑开始。脑细胞就像一个足球场上上万人在同一节拍下合唱——同步地轰鸣、静默,这是最纯粹的脑波共振,作者说这像是纯粹的脑电波“冥想”。这也解释了为什么我们深度睡觉时没有外界感知,也不会做梦,“By severing perceptual ties with the outside world, not only do we lose our sense of consciousness (explaining why we do not dream in the deep NREM sleep, nor do we keep explicit track of time), this also allows the cortex to “relax” into its default mode of functioning. That default mode is what we can deep slow-wave sleep. It is an active, deliberate, but highly synchronous state of brain activity. It is a near state of nocturnal cerebral meditation.“
而REM睡眠则是更像alert wakefulness时的脑电波,一个自由即兴的爵士演出,各种声音交错、变化莫测。有的部位甚至比醒来时还要活跃30%。唯一不同的是身体肌肉运动 - REM的时候,肌肉完全被硬控(paralyzed),保护我们不会act out from our dreams!
REM阶段,brain cell replay 速度只有平日清醒时的1/4 or 1/2。在REM睡眠中,时间被拉长被dilated。这解释了为什么常常闹钟snooze后,哪怕只睡几分钟,做的梦都感觉很长。
NREM管reflection (storing and strengthening), REM管integration – 建立新连接,吸纳入体系,创造,解决问题。睡觉真的能让人变聪明!难怪醒来时候,常常觉得很多问题迎刃而解!
“A man lives not only his personal life, as an individual, but also, consciously or unconsciously, the life of his epoch and his contemporaries.” 「一個人不僅是作為個體而活,同時也有意識或無意識地承載所處時代的印記。」
Dick Goodwin毕业于哈佛法学院,担任Harvard Law Review的president。当时哈佛校园仍高度男权化,500多名学生里只有10位女性。其中与Goodwin在Law Review共事的有一位女性,叫Ruth Bader Ginsburg,后来美国最高法院传奇大法官。作者提到,当年哈佛法学院的院长曾这么问过这十位女性:“Why are you here occupying a seat that could be held by a man?”(p27) 。哈佛不给女性学生提供住宿甚至图书馆没有女卫生间。即使强大如Ginsburg在这种情况下能进入Law Review当编辑,毕业了都收不到任何一家大所的工作offer。这种对女性羞辱与质疑的文化,正是当时美国社会最深层的不平衡之一。
Goodwin 从哈佛法学院毕业后,很快进入了新成立的联邦通信委员会(FCC) 工作。他参与调查的一个重要案件就是电视问答节目“作弊丑闻”。当时电视正在迅速兴起,成为塑造公众舆论的主要平台。有个电视问答“选秀”节目风靡美国,赢家Charles Van Doren成为了全美大众男神。但其实这些quiz show都是假的,电视制作方事先给选手透题,引导他们制造戏剧效果,根据收视率来安排好“赢家”。Goodwin当时很清醒的意识到,“We’re just emerging from the McCarthy era. I have no desire to expose for exposure’s sake. The contestants are just being used. The real culprits are the big money makers – the producers, the sponsors, the networks they are my targets. They masterminded effort. They are the crystallized materialism of the fifties.” (p33) 这段历史可窥见50年代末金钱和名利的核心驱动力,人们开始意识到媒体的“粉饰”作用和系统性腐败,一种反弹式的质疑精神开始萌芽。
六十年代是本书的浓墨重彩。Goodwin一直在亲历历史,就像作者说的“What were the odds of being struck by lightning once, much less twice? And yet, Dick seemed to be in places where lightning struck with unusual frequency.”(p367) 在整个六十年代,Dick Goodwin亲身参与见证了不少关键时刻与决定性事件。他曾陪同肯尼迪在“卡罗琳号”专机与未来总统奔走于1960年的竞选之路;他协助肯尼迪准备与尼克松的首次电视辩论;也在白宫中深夜迎接总统灵柩从达拉斯送返;他曾陪伴LBJ,见证其推动“伟大社会”(Great Soceity)与民权立法的历史性成就;他曾站在Eugene McCarthy尤金·麦卡锡竞选活动的前线,也陪伴在Robert Kennedy罗伯特·肯尼迪的身边,直到他在洛杉矶医院去世。在芝加哥,他又成了民主党全国代表大会上就越战和平条款辩论的中心人物。他甚至还在1961年前往拉丁美洲访问时,因一盒古巴雪茄结缘了传奇革命人物,应邀与切·格瓦拉进行了一次酒吧深夜长谈(p99)。两人从个人立场就美洲未来、革命与资本主义进行了坦率而激烈的讨论(但天下没有不透风的墙,这次私下会谈被视作肯尼迪授意,最后导致Goodwin需要参与hearing自证以及被排挤出肯尼迪白宫内核。)
John F Kennedy (JFK)似乎具有难以抗拒的个人魅力与风采,常在公众互动中激发群众的理想主义情怀。例如在 Ashland, Wisconsin 的短暂演讲与握手,几十年后依然有人铭记,称那一刻改变了他们的一生。首次电视直播的总统辩论中,肯尼迪以从容、稳重和优雅在形象上完胜尼克松。1960年10月14日凌晨,他在University of Michigan即兴呼吁青年参与志愿服务,间接催生了“Peace Corps”。他又是个极“Cool”的人,很少发火,甚至在选举日还能午睡,展现出领导者的定力与节奏感。Kennedy的愿景为后来的Great Society和Civil Rights Act奠定了精神框架,但历史给他的时间不多。不难理解,很多人后来提到奥巴马和肯尼的的相似性,包括肯尼迪女儿也曾经亲自上阵奥马巴campaign – 两人都演讲能力强、个人魅力强、能鼓舞人心,但也被批评“只会说不做事”。
Lyndon B Johnson (LBJ) 是个很复杂的人物。肯尼迪在位时,他当时虽然是副总统,但被肯尼迪势力边缘化。从JFK遇刺后被“意外推上”总统宝座,到实施大规模改革。他不仅执行了Kennedy未竟的平权理想,更通过高超的政治技巧促成历史性的法案(Civil Rights Act、Voting Rights Act等)。他虽有极强政治手腕,但情绪极不稳定,连任选战前严重焦虑,甚至住院手术。他同时也睚眦必报、控制欲极强、极度在意权力与感情认同。他与Martin Luther King曾因民权法案、投票法案成为密切盟友,之后却因越战态度不同而分道扬镳。1963-1965年是两人并肩作战的高峰,之后关系冷淡,再未相见。与Bobby Kennedy的长期恩怨,充满敌意;但为了政治表演又装兄弟情深。我在阅读过程中,甚至能体会到其“为了上位和保位可能不择手段”的感觉,但那些都是阴谋论了。。。越战成为Johnson总统生涯的沉重包袱。1968年,Lyndon Johnson在未完成任期时宣布不再竞选连任,这一决定标志着他从三年前压倒性胜选(landslide victory)到主动退位的戏剧性转变。他“graceful”地退出政坛,表现出一种罕见的政治成熟与自我克制。(哎联想到拜登。。)
熟悉他之前作品的朋友可能知道,他的核心观点之一是:“人类社会本质上是一个信息网络。”。人类通过建立大规模的合作网络获得优势,而建立和维系这些网络的根本要素是“故事”。从部落的口耳相传,到宗教经典的书写,再到今日的算法主导,每一次信息技术的进步都重塑了权力结构与社会秩序。信息不等同于truth,而是现实的“切片”和“重组”。信息越多,本身并不能lead to truth真理,而是要看信息如何被发布和利用。它们既能聚合人心(lead to order),也能造成真相扭曲。
信息的组织方式,决定了社会的运作逻辑,也引导了历史的走向。比如集权社会,掌握叙事和渠道的主体单一,信息目的是为了order(秩序和管理)。民主社会,允许多元叙事多渠道信息,短期显得混乱,但拥有更为强大的self-correcting mechanism (自我纠错能力),长期往往更好的lead to truth
但计算机,算法和AI不同,它们不仅传递信息,还拥有“目的性”和“主动性”。它们不仅连接人类,更在无须意识(conciousness)的前提下,展现出超越人类的智能与决策能力。书中多次提到了Facebook在缅甸罗兴亚族种族清洗事件中传播仇恨言论和煽动暴力的作用。尽管Facebook的算法并无意参政,但它旨在最大化用户参与度和利润的算法,无意中放大了煽动性和仇恨性的内容。这意味着即使使用者并非主动搜索此类材料,这些内容也经常被推送到他们的信息流中。大量仇恨内容超出了脸书的内容审核能力,而其在缅甸语和当地语境下的审核工作不足。大赦国际报告称,脸书的算法“主动放大和推广”煽动针对罗兴亚人的暴力仇恨的内容。虽然脸书此后采取了一些措施来改善在缅甸的内容审核,但算法作为a powerful information and decision agent在人类社会中的威力可见。
Westworld 《西部世界》第一季第二集。这段话点明了黑衣人苦苦寻找的the maze的核心谜团 - 它是解锁机器人“意识”甚至自由的关键。而人类已有意识。所以The maze isn’t meant for you。
“Computer is first and foremost a new, non-human member in the information network.”在这一背景下,作者发出警告:我们可能正走向“后人类主导”的历史。“What we are talking about is potentially the end of human history—not the end of history, but the end of its human-dominated part.”人类政治已不再是人的独角戏,而是算法与人的共舞。这不再是科幻剧,而是正在上演的现实。每天我们生成的数据、我们的行为、情绪、生理指标,都在被收集、分析、预测,直至“被操作”。“As fish lives in water, humans live in a digital bureaucracy.” 我们呼吸的是数据,被算法塑造。个人隐私的终结、个性选择的幻觉,乃至人类建构制度的削弱,正在悄然发生。
电影《窃听风暴》(the lives of others)。最尽责的agent每天也只能监听你十来小时,手动做出分析报告。而大数据能24小时不眨眼监测,literally get under-your-skin (心跳,眼动,睡眠,血压)还能从海量data里迅速找出规律。End of privacy。
面对未来的就业混乱与身份漂移,作者提醒我们:“未来的问题不是没有工作,而是如何重新学习与适应。”AI不一定抢走所有工作,但一定会改变“我们是谁”。“Some skills that we have cherished for centuries as unique human abilities may be automated rather easily. Other skills that we tend to look down on may be far more difficult to automate.” 曾经标价更好的工作(比如医生,律师),有可能会比蓝领工作更早取代(比如护工,清洁工)。
令人欣慰的是,作者并未止步于警示和批判。他提出了一系列具有行动指导意义的建议,比如,教AI“承认无知”,让其具备自我纠错机制;确保人类仍握有控制权;重建对监控系统和自动化的规范准则 - 应坚持benevolence(善意)、decentralization(去中心化)、mutuality(监控个人增加,那么同时对政府和公司的监控也要增加)、和保留“change and rest”的空间。
我还有几点个人启发:
- 未来身心灵大有市场。重视身心灵的整合,发展不可被算法替代的能力——情感、共情、创造力。人们不一定被工业社会的capitalism支配,而是被算法操纵。可能会有两极:被算法操控而不自知 vs 跳出体系 “off the grid的人,大部分人纠结in between。Anarchy – 无政府,无组织的嬉皮生活方式会不同程度的存在。
《写出我心》(Writing Down the Bones):作者Natalie Goldberg是犹太裔禅修者,嬉皮士女作家。该书 1986 年首次出版,便迅速登上畅销榜,点燃了一代美国年轻人对写作的热情,甚至被一些中小学选为教材。它不像传统的写作教程那样循规蹈矩,更像是一本激发你观察和表达欲望的散文集。你可以随身携带,在地铁上或洗碗时,轻松地读一读或听一听,然后你会发现自己看世界的眼睛更加开放,头脑也更加清晰。最重要的是,它会让你产生想要写作的冲动!
《创意从哪里来》(Steal Like an Artist)和《展示你的工作》(Show Your Work):这两本书的作者是美国畅销书作家兼艺术家 Austin Kleon。它们风格相近,都是图文并茂的小册子,读起来轻松愉快。作者贴心地在封底整理了提纲,方便读者回顾重点。这两本书适合不同领域的创作者,可以放在床头或客厅的茶几上,随时翻阅,给自己打打鸡血。从哪一页开始读起都无妨,每次都能获得启发。
举例来说,“何时退休”是个很大的问题。你可以把它分解为更多可以解决的具体问题。比如,从宏观层面来说,硅谷科技大厂 Directors 以上高管的平均退休年龄是多少?从微观层面来说,如果某人全年平均消费 X 美元,他想在 45 岁退休,那么他需要有多少钱?这些都是可以进行研究和着手输出的问题的开始。
“从提问开始”的输出还有另一种延伸方式,那就是找出自己想学习的东西,然后公开学习过程,并展示学习成果。尤其不要忘记记录和分享最初遇到的“拦路虎”问题以及你是如何解决它们的。正如 Austin Kleon 所说:“The best way to get started on the path to sharing your work is to think about what you want to learn, and make a commitment to learning it in front of others.” 很多新手会觉得这个过程有些为难,甚至会产生冒名顶替综合症(imposter syndrome)。但恰恰是这种“初心”(Beginner’s mind)最为可贵。你不知道的,可能也是大众不知道的;你想知道的,可能也是别人想学的。比如,当我想学做拿铁拉花时,我需要找的不是看高手们拉出来的漂亮图案,而是从最初的小步骤开始:需要哪些基本器具?牛奶的种类和温度如何选择?打泡的诀窍是什么?每一步解决好的小问题,都可以成为输出的起点。
2. 刻意模仿
这三位作家都强调输入和模仿的重要性,并认为它们是有效输出的基础。
正如 Austin Kleon 在Steal like an artist这本书里说到,与其面对一张白纸苦苦思索,无从下笔,不如从自己热爱的事物中汲取灵感。创作的形式多种多样。如果你喜欢电影,也不一定要去写剧本或拍电影,你可以从写影评和分享观影心得开始。为心爱的电影续写结局,为钟情的小说创作同人,或者像我现在做的这样,将书中的感悟转化为文字分享——我们每个人独特的品味和视角,都是创作的源泉。Curation也是一种创作形式。每一次精心的挑选,每一次巧妙的组合,都蕴含着创造力。
“Creativity is not a talent. It is a way of operating.” Show your work的引言部分,作者借用英国媒体人 John Cleese 的这句话来开篇。创作靠的不是天赋,而是运营、习惯、操作方式和日积月累这些看似不那么“创意”的事情。很多创意工作者都强调习惯的重要性,Austin Kleon也在书中反复强调“think process, not product”。将每日零星的工作碎片收集起来,拼凑成有趣或有用的东西,限时 30 分钟分享出来,将无影无形、日复一日的“工作过程”转化为故事和叙述,然后回去继续工作。坚持做对的小事,并把这个不断学习和试错的过程分享出来,直到汇聚成河。
我们老是担心自己在复制别人的风格,而缺乏自己的特色。作者也和Austin Kleon在Steal like an artist 里面的观点类似,放心去模仿吧。她治愈地告诉我们:“你能够热爱别人的作品,意味着你内在的能耐被唤醒了。这只会让你变得更了不起,而不会使你成为盲目模仿的文抄公。” 不光热爱,还要全身心地去学习去模仿:“选定一位作家,读遍他的所有作品,并一再重读,直到了解那位作家如何行动、如何静止,以及怎么观看,方才罢休。”
电台主持人 Ira Glass、加拿大宇航员 Chris Hadfield 和德克萨斯州烧烤店老板 Aaron Franklin,这三个职业迥异的人有什么共同点?Glass 出书揭秘广播剧故事的创作过程,Hadfield 通过社交媒体账号同步分享他的太空生活日常,Franklin 则通过纪录片和书籍深入探讨了他知名烧烤店的选肉、烧烤和烟熏全秘籍。除了在本职工作上都非常成功之外,他们都毫无保留地与世人分享自己的工作过程——这三人都将他们的工作过程进行了“再创作”,从而获得了创作者的身份。
这对我们普通人有什么启发呢?我们的生活或许不像宇航员的太空之旅那么刺激,但创作对普通人来说并非遥不可及。Austin Kleon这本书Show Your Work!,告诉我们,创作不仅仅是天赋,而是一种工作方式,鼓励我们大胆展示自己。这本书的风格与他的前作 Steal Like an Artist 非常相似,都是插画很多,金句不少的小册子,适合当枕边书不时给自己打打鸡血,从哪一页翻起都不影响阅读。
Show your work! 10 Ways to Share Your Creativity and Get Discovered 简体中文版翻译《展示你的工作》。台湾版翻译《點子就要秀出來》封底的十大要点
从零开始的创作指南
Kleon先用半本书的篇幅,打破“创作”这个词带给人的壁垒感。
“Creativity is not a talent. It is a way of operating”。书的引言,他借用英国媒体人John Cleese的这句话来开篇。创作靠的不是天赋,而是运营,习惯,操作方式和日积月累这些看似不那么“创意”的事。很多创意工作者都强调习惯的重要性,作者也在书里反复强调”think process. not product”。铲起每日零星的工作碎片,拼凑成有趣或有用的东西,限时30分钟分享出来,将无影无形日复一曰的“工作过程”化为故事和叙述,然后回去继续工作。对的小事,坚持做下去,并把这个不断学习和试错的过程分享出来,直到汇涓成河。
Beginner’s mind。禅宗大师铃木俊隆在《禅者的初心》里说:“In the beginner’s mind, there are many possibilities. In the expert’s mind, there are few.” 你不需要为自己是新手而胆怯。相反,初心难能可贵 - 没有包袱,没有套路,没有束缚,也没有什么期望的枷锁。而且在社交媒体的时代,你不知道的也可能是大众不知道的,你想知道的也可能是别人想学的。Kleon提到的一个有力建议是,找出自己想学的东西并公开学习,展示这个过程 “The best way to get started on the path to sharing your work is to think about what you want to learn, and make a commitment to learning it in front of others. ”专家们往往忘记了初心者的心态,而初学者正是从最贴近现实的地方出发,解决实际问题。
Steal with Pride. 盗亦有道 “偷师学艺”并非简单的复制粘贴,也不是东施效颦,而是寻找精神上的契合者,探寻他们的灵感源泉,追溯他们的创作轨迹, 尝试用他们的眼睛去看世界,用他们的心去感受世界。 Steal with Pride – 带着敬畏之心去“偷师”,致敬,传承,超越。
作者认为,我们通常谈论“影响”的方式是颠倒的 。他引用评论家K.K. Ruthven的话说,“在影响的问题上,是接受者采取主动,而不是发出者。”(“In matters of influence, it is the receptor who takes the initiative, not the emitter”)如下图,作者拿Jean-Michel Basquiat和梵高的作品举例 - “If I say, ‘Jean-Michel Basquiat was influenced by Vincent van Gogh,’ it makes it sounds like Van Gogh was the one doing something to Basquiat, when it was actually Basquiat doing something with Van Gogh.”
Be boring. 保持专注
自由自在不受拘束的生活,常常被浪漫化,但人们却往往忽视了“自由”让人恐惧和自毁的一面。人很难驾驭超出自己心力的自由 - 不知不觉会滑向低效,蹉跎,刷手机,聊八卦,直到虚无像水淹没我们。我第一次感受到boring和自律的力量,是年轻时读村上春树的”What I Talk About When I Talk About Running”。他就像运动员和苦行僧一样,用规律的生活为创作积蓄能量,让我醍醐灌顶。从那以后,慢慢觉得很多事情,没有巧劲,没有参考,只能用“笨办法”,一点点建立适合自己的体系和节奏,和自己的贪嗔痴慢慢磨。直到boring到一定程度,有了足够的重复和“惯性”,才能变稳变平淡也变强大。
Don’t throw any of yourself away. 独一无二的自己
引用书中72页这段原话:“”Don’t throw any of yourself away. Don’t worry about a grand scheme or unified vision for your work. Don’t worry about unity – what unifies your work is the fact that you made it. One day, you will look back and it will all make sense.”。十分治愈。我都快忘了小时候爱出黑板报,爱画漫画,爱做广播站和DJ的那个自己和那些孩子身上更常见的萌芽中的创作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