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完古典的《不上班咖啡馆》,感受最深的并非“不上班”的自由,而是一种“觉醒”的力量。这本书的口吻就像书里那个温暖而清醒的“胖子”朋友,在职业与人生的十字路口,给形形色色面临抉择和迷茫的人,适时递上一杯咖啡,引导我们看清现实,剖析自我,并最终找到属于自己的那条路。这不仅是关于职业选择的指南,更是一场自我认知与人生管理之书。
1. 职业发展:不是爬梯子,而是攀岩
书中一个核心观点颠覆了我们对职业的传统认知:“职业发展可能并不是一个梯子,而是攀岩”。我们常常陷入单一的晋升通道中无法自拔,但这本书提醒我们,更应该在大的市场格局中,用“行业×企业×职位”的坐标系来审视自己的定位 。
成功的关键在于“带着优势切趋势”。你的价值不仅由能力决定,更由需求决定。进入一个快速发展的行业,如同开启了“自动复利”模式,整个社会和同行都在为你助力。这对于思考转型和未来方向的人来说,无疑是提供了一个更宏观、更具战略性的视角。
2. 完成比完美更重要
“完美主义”是我们许多人,尤其是女性在工作和生活中(特别是成为母亲后)的枷锁。书中提出的“不完美主义”是一剂良药。它告诉我们,追求完美的起点往往是焦虑,最终导致行动瘫痪。
成为一个“不完美主义者”,意味着“长期预期很高,但是短期预期很低,低到不可能失败” 。这个理念的核心在于行动:“完成比完美更重要,能量比才华更重要,做了比不做更重要” 。当我们不再向外比较,而是专注于自我内在的行动与成长时,才能获得真正的平静与掌控感。
3. 你是自己人生的导演
书中反复提及一个概念:“人生剧本”。我们常常不自觉地活在别人的剧本里——可能是父母的期待,社会的主流,或是某个固化的角色。书中“麻里惠整理家居”的例子恰恰说明,当一个角色不再支撑我们想要的人生时,一个清醒的导演就应该自己重写剧本 。
寻找人生剧本的过程,也是寻找“个人议题”的过程。胖子问:“什么拯救过你,就用它去拯救这个世界” 。这为我们如何将个人经历转化为独特价值,并找到事业方向提供了绝佳的思路。无论是全职妈妈重返职场,还是技术人员探索转型,关键都在于跳出当前角色,思考“我应该拿什么人生剧本?”。
4. 想都是问题,做才是答案
如果说整本书要提炼一句行动咒语,那一定是“想都是问题,做才是答案”。这句话贯穿全书,点醒了每一个沉溺于思考和焦虑的读者。无论是小明决定离开北京,还是木子开始运营自己的公众号,改变都始于行动。作者鼓励我们“小步快跑”,通过不断地输出和实践来倒逼自己成长,并链接同行。
正如书的结尾所说:“路不是想出来,而是走出来的”。当我们勇敢地上路,世界会给予意想不到的回报。
《不上班咖啡馆》并非一本指导如何躺平的书,而是一本唤醒我们内在力量,鼓励我们从现实出发,带着优势和觉知,勇敢跑进自己生命旷野的行动手册。它让我们明白,无论身处何种境地,我们都可以成为自己人生的导演,拿回生活的主动权。
金句:
- “你看到一群聪明人在花样百出地干蠢事,眼前已无饼,头上仍有锅” (关于上班)
- “为了讨生活而无法继续生活,这真是个冷笑话”
- 发展不是爬梯子,而是攀岩
- “上班这件事,要追不要逃,重要的不是不想要什么,而是搞明白自己想要什么”…”人们花了很多时间思考自己不要什么,或是万一失去了已经拥有的东西会怎么样,但却很少花时间去找自己到底想要什么。”
- “职业发展可能并不是一个梯子,而是攀岩。不仅可以往上爬,还可以横向走,也可以斜着走。有时候上面实在没有路了,左右看看,纵身一跃,就会有转机。”
- 定位=行业×企业×职位
- “一个人从事的行业,代表了他有的‘专业知识’,公司代表他有的‘人脉关系’,而职位,决定了他的‘能力’,这都是我们多年积累的资本。”…”打工人总盯着自己的公司和更高职位。而更应该做的,是在一个大的市场上看自己的定位。”
- 什么决定了你的工资?“职业的本质是啥?是通过帮别人解决问题来获利。该给你多少钱,不是你有多厉害,而是别人的问题有多大。同样是销售,卖房比卖汽水的人赚得多,因为人们对房子的需求比汽水更大。“…“简单说,是需求决定价格,不是供给决定价格。新兴行业的需求多,供给不足,行业里的人收入就会持续走高。”
- 转型就是“带着优势切趋势”:”这就是职业发展最底层的战略,‘带着优势切趋势’。没趋势,收益不高。没优势,收益不长。”
- 成为一个不完美主义者:
- ”但是一旦太过焦虑,太想给爱,反而会陷入标准的动作里。这个时候,主动权就完全交了出去,你变成了标准的奴隶,失去了自己的掌控力。所以,完美的标准里没有爱,只有恐惧。“
- “不完美主义者认为,最好的状态是——长期预期很高,但是短期预期很低,低到不可能失败…”一旦行动,就有成长。不完美主义者降低了短期的目标高度,但是提高了坚持的长度,所以他们最终获得的结果往往很好。”
- “不完美主义者不依赖环境,而是完全依赖自己的行动,这是他唯一可控的。”
- 关于养孩子:“第一,身体健康,不得大病;第二,不要自杀;第三,生活能自理。只要达到这三个目标,你就是成功的母亲,你的孩子就是对社会有益的人。未来的路,你管不了,也管不着。”
- 能量回流:“把‘内在价值变成现实’。你要把自己觉得有价值的事情固化下来,变成看得见、摸得着、能量化的成果。”
- 改变如何发生?“所有重要的改变,都是自上而下发生作用的。反过来,在同一个层面使劲,往往变化不大。你当妈妈的价值观没调整,就算把资料搜索能力、忍耐力、执行力等这些能力提高十倍,事情也只会越来越糟。这个模型叫逻辑层次,是一位美国培训师罗伯特·迪尔茨的总结。”
- “什么拯救过你,就用它来拯救这个世界”
- “谋求沟通,而不是共识。没有共识很正常,无法沟通也是常态。知道没共识是共识的一部分;发现没法沟通,也是沟通的一部分。”
- “工作可以停,但三件事不能停:要持续地学习、见人、输出。”
- 裁员逻辑:
- “组织结构的调整。很多项目和区域按照“关、停、并、转”的方式重新整合,几个项目并成一个区,几个区又合并成一个大区,这样可以迅速挤掉一群中层管理者。支撑部门的工作量会大大减少,从而能干掉一批客服、行政……最后,只留下必要的销售和赚钱项目。”…”所有部门的降本增效:先放出风声——降低差旅标准,大的年会和团建取消,打印纸要两面用,再到无纸化办公……省不了多少钱,但要的就是这个声势。”…”留存部门中,估算出一个比例,先干掉项目上工资比较高的老中层,干掉收入相对高的老程序员,保留最基础的维护能力。此刻,即使是核心部门里的经理们,也必须面对人员去留的选择:员工会被按照“能力—忠诚度”的矩阵打分,干掉那些分数低的人。而对于工龄高的人,如果裁掉成本太高,有的组织会给出更高的KPI,让一部分人知难而退,可以少给赔偿金。”…”说裁就裁,裁了就谈赔偿的公司,实在算是间良心公司。”
- 年龄不是价值,专业不是壁垒,公司不是家
- 所谓专业,本质其实是‘信息差’,冲一杯速溶咖啡其实没什么专业可言。但一杯好咖啡,从产地、选豆到烘焙程度、碾磨的粗细度、方法,再到不同的水温、萃取的方式、杯子的温度,甚至到不同的饮用场合,都有微妙的区别,这些信息差累积起来,就是专业咖啡师和冲杯速溶咖啡的区别。如果为了提神,的确没啥区别;如果为了体验,这里就有很多的专业知识。专业壁垒不取决于我干了多久,而是我钻研得有多深。如果一个人每天冲速溶咖啡,即使冲十年,也并不一定就有专业壁垒。”
- 30+的优势:“这条线叫晶体智力,它就是你对语言、社会、环境、常识的理解能力,说大白话,就是你会做人,能判断事物的能力,这是一种软实力。这条线会随着年龄逐渐增长,一直到75岁才停止”“回到职场上,随着晶体智力的上升。你对于行业、技术、组织、人的整体理解能力会持续上升。这种能力是年轻人比不上的。公司不放心把复杂项目给年轻人,因为他们相对毛躁,对整体理解不够,看问题容易偏激。这就是软实力的竞争力。”
- 管理压力的四个步骤:“第一步是识别压力,知道什么压着它。第二步是调整应对模式,就是看怎么让负重能更加平均。第三步是增加弹簧的力量。最后一步,是挖掘动力,找到压力背后的意义。”
- 拔出第二支箭:“大部分人都不是死于第一支箭,而是死于第二支箭。不,他们简直死于万箭穿心。”“在压力下,它没法好好预测未来,只能在大脑里搜索过去关于同类型事情的记忆。然后随便剪辑一个东西,告诉你,这就是未来。比如说你刚才说的演讲恐怖故事,其实你仔细想,是不是你过去很多情景的拼接而已?”
- “青年人从理想走入现实,而中年人要从现实,回归理想。”
- “想都是问题,做才是答案。一件事15天不做,你也就永远不会做了…路不是想出来,而是走出来的。”
- 找到内心最无条件接纳自己的那个声音:
- “你不一定要完全理解什么原生家庭、童年伤害理论,才开始疗愈自己,那也是个完美主义的诡计,看得越多,你往往越觉得自己很惨很可怜…你不需要知道所有事,但需要有勇气上路。现在,你只需要行动起来,把心里的麦克风,递给能帮助自己的内在声音,不妨对自己提个问题:如果我把话筒递给内在的某个角色,她会怎么对我说?
- “木子想了想说:‘我现在最缺乏的是自我接纳,我该把话筒递给谁?“
- “那就递给最能无条件接纳你的一个角色,那是谁呢?”
- ”很久后,木子听见外婆那缓慢的、带着乡音的声音说:‘木子娃娃,你好厉害啊。你去了那么多外婆从来没去过的大城市,做了好多外婆不懂的事,你是我们家里最有出息的女娃娃,外婆好喜欢你。当妈不容易,娃有多大,妈妈也就有多大。你也是个娃娃啊,你已经做得很好了。不管怎么样,外婆都很爱很爱你,都和你在一起。’“
- 超级个体=独特优势×小众需求
- “所有职业的本质,都是通过替别人解决问题来获利。而自由职业只有一个人,是需要通过自己的优势,替别人解决问题。这里有两个要素:一个是自己的优势,一个是别人的需求。定位,就是要找到这两者,然后在悦己和悦人之间,找到平衡。”
- “专业不是定位,除非专业能解决别人的问题”
- “站在别人的角度,设身处地理解别人的问题,慢慢引导进专业,才是真的助人。”
- “不断看别人的人,没有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