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笔记 - 👀副业

《起号》:小红书和做IP的实战手册

最近开始写小红书。目的不是当网红,而是倒逼自己的输出,也想多认识些志同道合的电子闺蜜。我想尽量做有主题,有思考,有利他的分享。而不是把它当朋友圈来发。

在已经开始写后,才想着找找关于做小红书的道和术,来学习学习。于是找到了这本《起号》。这本书兼顾了战略与战术,既提供了系统性的底层逻辑,又落地到每个阶段的实操方法。它不仅适合刚起步的新人创作者,也值得“做了一阵但陷入焦虑”的内容人反复回看。

一、从“做什么”到“怎么做”:定位是永远的第一课

池骋一开篇就点明了一个重要原则:“长、窄、爱”是账号最理想的定位——做得久、做得深、做得真。这三者构成了创作者的可持续性。

而关于“用户关注你是为了验证自己的期待”。账号不是“preaching”,而是与用户期待之间的共振。你输出的,不该只是你想说的,而要考虑“别人为什么要听”。

“1:1还原对标账号”的方法论很直接粗暴,却也真实有效。想起Steal like An Artist那本书。偷亦有道,先学像,才能谈超越。

二、理解“差异化”的真相:不是做得不同,而是被记住

书中提出:“差异化强度 × 互动次数 = 被记住”,这句话击中了我做内容一直模糊的地方。我们总以为“有个性”就够了,但真正的个性要被重复、被强化、被锚定在用户心智中才有意义。

80%合理模仿 + 15%合理差异 + 5%独特,是对“创作配比”的一种精妙拆解,极具实操价值。

三、关于“起号”的误解:不是流量的起伏,而是算法的理解

《起号》让我刷新了对“爆款”的定义。它不是一次运气,而是算法和人群精准匹配的结果。

特别喜欢书中说的:“第2条作品,并不是爆款之后的下一条,而是你终于知道该为谁创作的开始。”创作者需要用30条作品去探索定位,而非焦虑于前10条的数据冷淡。

“内容付费加热是购买裁判,不是购买流量”,这句话点醒我:买流量不是作弊,而是校正你“被谁看见”的机会。

四、比起做出爆款,更重要的是“流量稳定性”和“创作系统”

很多账号“爆一条死一片”,本质是缺乏稳定内容结构与输出机制。《起号》不鼓吹日更,反而建议适当“控制节奏”,在“内容新鲜感”与“稳定预期”之间取得平衡。

我特别记下了这句:“内容的成本要靠周期性迭代来优化。”这让我开始思考,是否可以做“可复刻”的系列,而非“灵感驱动”的一次性创作。

五、写给创作者的一封“心理建设手册”

书中多次强调:心态决定内容寿命。起号期的流量波动、负面评论、迟迟未变现,都会令人“躺平”。但只要坚持做让自己“有正向情绪”的内容,就还在正确的轨道上。

我尤其认同这句:“你创作什么样的内容,就吸引什么样的人。”创作的本质,是与未来粉丝的“性格对接”。用内容筛选同频,而不是用话术讨好大众。

六、运营不是套路,而是“感知力”的具体化

作者通过“微观-中观-宏观”的逻辑,讲清了运营的层次感。

  • 微观:用每条留言、封面、用户名提高留存;( 微观运营“元素”)
  • 中观:以周为单位控节奏,以月为单位做内容计划;(中观运营“时间”)
  • 宏观:搭建矩阵、规划平台、建立品牌感。(宏观运营“空间”)

“你也可以用“点、线、面”的逻辑,理解三者的关系。搭建账号矩阵,就是一种典型的宏观运营。”

运营不只是排表和复盘,而是:你是否在用内容“持续建立信任”。

七、变现是水到渠成的副产品,不是开始的目标

这本书最难得的,是它几乎不贩卖“轻松月入十万”的幻象,而是告诉你:变现的逻辑来自于“匹配”。

  • 陌生人变现:靠选题和爆款;
  • 粉丝变现:靠关系和价值;
  • 商务变现:靠赛道、心智与沟通。

从带货到广告合作,再到卖课程服务,书中都一再强调:“每一个铁杆粉丝的价值,都远高于一个爆款的点赞数。”


📌我的行动计划

  1. 建立可持续内容结构控制更新节奏:围绕“小主题+系列化+复刻能力”设计内容,形成自己可持续输出的节奏;追求“表达欲的可持续性和质量”而不是频率;
  2. 建立输入-输出SOP(看过的书、电影、对话):有两点:1)我是热爱写作复盘的人,但往往是为自己而写。如何更高效的完成输入输出闭环?2)如何不被数据/流量绑架?
  3. 常做内容复盘:找出“颗粒度不够细”的地方,找出互动同频的节奏
  4. 拆解/学习:我发现这是从内容消费者变为输出者,已经自动完成的转换。看到好的内容,不自觉的已经从画面、节奏、标题到选题逻辑开始拆解
  5. 搭建内容矩阵(如这个博客,小红书,未来可能的视频和播客),用“不同切口”学习表达,承接不同兴趣人群,慢慢找到自己的方向和声音。但目前,先坚持做好一件事

🧩最后的体会

如何在创作中找到热爱感、控制力、成就感——这三样,才是创作者最该在意的“核心数据”。

金句

  • 从未来定位:“用户关注你,是为了验证自己的期待”
  • 定位自己:“每个人在自己相对低能的领域里,对别人的真正能力是缺少信息的。”
  • “对于更多新人创作者、新人带货主播来说,上限与我们无关。我们只是“被平均”的那个人。所以,绝大部分的创作者更应该关注变现数据的“中位数”和“概率”。”
  • 平台分析
    • ” 第一,如果说抖音是一个非常综合的内容平台,那小红书则偏向于聚焦“素人的生活经验分享,好物种草”。小红书自带的“消费指导”属性,非常吸引品牌方的投放。
    • 第二,甲方在小红书的投放策略,往往更重视合作博主的总数量,而非“头部博主”的数量。粉丝量不多的“脚踝部”博主、“腰部”博主,也很容易受到甲方的青睐。
    • 第三,在小红书平台,几条小爆款甚至只需要一条大爆款,就可以帮助一位新人创作者成为“脚踝部”博主、“腰部”博主。而且在小红书创作出爆款的难度,相对其他许多平台来说要低一些。“
  • “大家在分析账号的时候,“颗粒度”太大了。大家在分析一个账号时,很可能会停留在“画面不错”“声音好听”“选题创意好”这种“大颗粒度”的观察。”
  • “请相信:你创作什么样的内容,就会吸引什么样的人。通过优秀的内容,与支持你的粉丝建立直接的连接,保持互动交流,是你突破创作瓶颈的最佳方法之一。”
  • 算法:
    • “当你公开发布内容、正式运营账号后,你就很难再将注意力放在“提升内容质量”上了。你会被数据左右,导致自己将有限的精力,大多用在了“选题”和“脚本套路”上。”
    • “算法虽然不完美,但长期来看,算法是非常公平的。理解了规则和算法,不断提升内容的质量、运营的技巧,早晚会看到对应的回报。”
    • “在实际运营一个账号的过程中,我们真的太容易被流量的“起伏”、被流量“起”后的某一条负面评论、被“长时间没有变现或者变现低于预期”等情况所影响,选择躺平几天、几周,甚至从某一天躺平至今。”
    • “坚持创作能给自己带来“正向情绪”的内容,在此基础上,才是运营技巧的使用。”
    • “算法平台并不会让你的每一位粉丝都刷到你的内容,而是会根据第一批刷到你内容的粉丝,通过他们的数据反馈,决定是否让更多的粉丝看到你的内容。如果内容质量好(更准确地说是作品的数据反馈好),就会有更多的粉丝看到你的内容。但如果第一批刷到你的内容的粉丝并不买账,那算法也没必要把你的内容推荐给更多的粉丝了。粉丝都不喜欢你,那就更没必要把内容推荐给更多的陌生人了。”
  • 第N条作品:
    • “算法会通过你的稳定更新,不断加深对你的了解,测试和调整观看你内容的人群。当你的某一条优质内容遇到了“正确的人”,获得了理想的数据反馈,进入了更大的流量池,接下来你的内容就会优先推荐给这些“正确的人”,并且你过去的那些被雪藏的优质内容,也有可能获得再次曝光的机会,因为这些“正确的人”会浏览你过去的内容。”
    • “从实战的角度出发,我认为最合理的“第2条作品”,是当你出了一条爆款之后的下一条作品。”
    • “绝大部分的成熟账号在起号阶段(包括现在),开场都有很强的统一性。不是说一定要把每次的开场做得一模一样,而是将某个或者某些元素直观地放在开场,用作“唤醒用户记忆”的工具。”
    • “第2条作品”可以是任何一条作品。。。如果你的第23条作品成为爆款,那么第27条作品、第28条作品都可以是你的“第2条作品”。如果你的第7条作品成为爆款,那么你的第10条作品、第11条作品也可以是你的“第2条作品”。。。这才是更厉害的、更本质的认知。
    • “第3条作品”是给到已有粉丝“情理之中、预期之外”的作品,是有可能打破“流量稳定性和粉丝瓶颈”的作品,是创作者“突破自我,走出舒适区”的作品。
  • 加热:内容付费加热只是“锦上添花”,而非“雪中送炭”。付费之前,你一定要对作品的质量有大概的判断…可以在稳定输出了几十条优秀的内容后(比如30条内容),选择其中数据最好的内容,进行少量的付费投放…这会比你一上来就“花钱买裁判”,有更高的成功概率(数据已经验证了这条内容更有潜力),有更好的投放效果(如果成为爆款,有可能带动其他几条内容也成为爆款)。
  • 爆款:我个人喜欢将“10倍于平均播放量”的作品,定义为爆款。即,爆款是一个相对数据,而不是绝对数据。
  • 1000位粉丝:
    • “任何从事创作或艺术工作的人,比如艺术家、音乐家、摄影师、工匠、演员、动画师、设计师或作者等,只要能获得1000位铁杆粉丝,就能维持生活。”
    • “用户关注的动机是为了验证自己此时此刻的判断。”
  • 输出者心态:
    • “如果你在刷这些短视频的时候,多给自己一个任务:必须在这两个小时里,从这些作品当中,找到至少两条自己可以“举一反三”“做得更好”“做得不同”“借势发挥”的作品,放到一个收藏夹里,会有怎样的效果?”
    • “逼迫自己一阵子后,你发现这件事不再是任务了,而是自然而然的习惯,甚至平时在生活里看到的一些小事、脑子里突然蹦出的一个想法,你也会马上记录下来,变成选题的点子。”
  • “在创作时间、发布时间、直播时间上,以“月”为单位做计划,以“季”为单位做总结,以“年”为单位做目标。不要做短期计划,更不要不做计划。”

分享至: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