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hy We Sleep: 如何“躺赢”(2/2)

上一篇中,我们讨论了《Why We Sleep》这本书里的一些重要理论阐述,包括:睡眠的两个“发动机”;睡眠阶段和周期;以及我们一生中的睡眠变化。这一篇我们将结合理论,来探讨睡眠的重要性以及改善睡眠的科学方法。

从理解到行动 之 睡眠的主要功能

1️⃣ 促进大脑健康:学习、记忆、情绪调节

  • NREM(非快速眼动)深度睡眠帮助我们将短期记忆转移到长期记忆库中,就像“从U盘复制到硬盘”,尤其是在前半夜最为显著。(实验例证:白天学完知识后睡一觉 vs. 不睡觉,前者表现更好。)良好的睡眠能“刷新”大脑的海马体,增强信息接收能力。像清理“收件箱”,腾出空间装新知识。
  • REM(快速眼动)睡眠则负责情绪处理、创造力激发与细节记忆整合。梦境阶段即REM期,大脑会在这个阶段重新组合白天经历,形成新的联系。(实验:睡前经历情绪冲击,第二天在REM之后,皮质杏仁核活动减弱,情绪调节增强。)

2️⃣ 清除大脑垃圾、预防老年痴呆

脑脊液清洗机制:深度睡眠期间,大脑会像“洗衣机”一样被清洗,清除β-淀粉样蛋白(beta-amyloid与阿尔茨海默症密切相关)。2013年研究发现:睡眠时脑脊液的流速加快,有助于代谢废物。如果长期缺觉,β-淀粉样蛋白会堆积,显著增加老年痴呆风险。

作者亲身研究:只有睡眠中的脑电波能清楚的分辨老年人的智力退行种类,证明睡眠和智力退行的明显关系(p.9 摘录)。

3️⃣ 维护身体健康:免疫、心血管、代谢、癌症风险

  • 免疫系统增强:一晚睡眠不足(<4小时)后,身体抵抗病毒的杀伤性T细胞数量显著下降。流感疫苗注射实验:睡眠不足者产生的抗体量低40%。
  • 心血管健康:慢性睡眠剥夺会导致交感神经长期活跃,引发高血压、心脏病。美国“夏令时”数据:春季少睡1小时,当天心脏病发作人数显著增加;秋季多睡1小时,发病率下降。
  • 糖尿病与肥胖:睡眠不足会影响胰岛素敏感性;增加饥饿激素ghrelin,减少饱腹激素leptin,导致暴饮暴食。
  • 癌症风险:睡眠剥夺会抑制自然杀伤细胞(NK Cells),削弱对癌细胞的监控;世界卫生组织已将长期夜班列为“可能致癌”。

4️⃣ 调节情绪与心理健康

  • REM睡眠可处理日间情绪压力,缓解创伤体验(例如失恋、焦虑)。
  • 情绪障碍与睡眠障碍高度相关,抑郁症、焦虑症患者普遍REM睡眠紊乱。
  • 实验发现:睡眠不足一晚,杏仁核反应剧烈增强(放大情绪反应),而前额叶皮质控制力减弱。

✅ 总结:睡眠的功能 = 修复 + 学习 + 清理 + 保护

功能对应睡眠阶段理论与研究
学习与记忆整合NREM、REM海马体功能刷新;睡后记忆增强实验
清理代谢垃圾深度NREMβ-淀粉样蛋白清除机制
免疫与健康保护全周期免疫细胞减少实验、夏令时研究
情绪调节REM睡眠杏仁核活动调控、梦境处理创伤

从理解到行动 之 改善睡眠的行为干预建议

以下是作者总结的六条基础性干预措施,被临床实践证明有效:

  1. 建立规律作息:每天固定时间上床和起床(即便是周末)。
  2. 只在困倦时上床:避免在沙发上打盹,不要“预支睡意”。
  3. 不要长时间躺在床上清醒:超过20分钟睡不着,应起床做安静的事情直到困意回来。
  4. 避免白天小睡:除非你睡眠良好,否则白天打盹会破坏夜间睡眠动力。
  5. 临睡前放慢思维节奏:可通过冥想、写日记、热水泡脚等方式降低皮质醇水平。
  6. 移除卧室的钟表:防止“时钟焦虑”让你越看时间越睡不着。

沃克特别强调“移除屏幕设备”与“移除钟面”的重要性,这一点在数字时代尤显刺耳。手机、平板和电子钟不仅带来蓝光干扰褪黑素分泌,更重要的是,它们诱导我们进入一种“持续关注”的心理状态,破坏入睡前应有的“精神减速”。夜晚的褪黑素分泌与黑暗程度呈强正相关,而蓝光则是最具抑制作用的光源,特别是波长在460纳米左右的LED冷光,几乎完全阻断褪黑素的释放。他在书中引用了一项研究:晚上使用电子设备两个小时会将褪黑素释放延迟超过3小时,减少50%以上,这直接影响了我们进入睡眠的能力和时间。“睡眠不是一个开关,而是一段减速过程。”睡眠更像着陆过程,焦躁与兴奋是它的乱流。移除电子设备,暗化房间,并不是为了营造某种仪式感,而是在为睡眠铺设一条清静、顺畅的降落跑道。

从理解到行动 之 睡眠的外部敌人

作者也探讨了现代社会对睡眠的系统性剥夺。他认为,学校的早晨开课时间、企业的加班文化、手机和社交媒体的沉浸性诱惑,都在联手压榨我们的睡眠

例如,青少年的生物钟比成人晚2小时,却被迫早上7点前上学,导致美国高中生平均每天睡眠少于6小时,严重影响记忆、情绪与学习表现。沃克建议应推迟中学上课时间,并称之为“一种教育公平的改革”。

而在工作领域,他用数据说明:员工如果每天比平时少睡90分钟,工作效率下降超过30%,而误差率和情绪失控概率大幅上升。换言之,睡眠不足并不代表“更努力”,而是更危险、更低效。

因此,这些改善建议的真正价值,不是“你该更自律”,而是“你该为自己争取睡眠的权利”。

在一个鼓励“多做事”的社会中,《Why We Sleep》反其道而行地告诉我们:睡好觉,才能“躺赢”实现真正高效人生。

分享至:

Why We Sleep: 如何“躺赢”(1/2)

“如果科学家发明了一种新药,能让人延长寿命,增强记忆力和创造力,让你看上去更年轻苗条,抗癌和老年痴呆,还能防感冒和流感,降低心脏病,中风和糖尿病风险。还能让你每天减少焦虑和抑郁,你会有兴趣吗?”

在2025年上半年读过的书中,这本对我影响最大,没有之一!它让我更深入地理解了生命中占据三分之一时间的睡眠,究竟是什么,以及如何真正利用睡眠来守护健康,维持认知与情绪稳定。这是一本对我们日常生活具有高度指导价值的科学读物。

随着年龄增长,我渐渐发现自己的睡眠质量不如从前,常在半夜二三点醒来,难以再次入眠。与此同时,我又模糊地意识到,睡眠似乎是可以被优化和调控的。比如晚饭吃得清淡些、不喝酒、减少饮水量,入睡就更顺利,半夜也不容易醒来;一觉睡好,第二天不仅思维清晰,连皮肤状态也更好。这些体验让我意识到:虽然睡眠正在退化,但依然有改善空间,而它带来的整体提升是立竿见影的。我下定决心,要真正重视睡眠,不仅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努力改善它。

欣慰的是,这本书不仅选题重要,干活满满,写作也极为出色。作者Matthew Walker用生动的语言介绍了许多脑科学知识,有强大的比喻和自圆其说。随时call back,读起来既巩固知识点,又加强理解。既能预判我们读者的的好奇和发问,又埋下伏笔。

我摘取了书中给我影响最深的观点,和一些改善睡眠的小技巧,让我们一起学习如何“躺赢”!这本书我会花两篇来详细记录,本篇讲述睡眠的“知其所以然” – 睡眠的发动机制,周期,以及一生中睡眠的变化。下一篇从理解到行动,讨论睡眠对人体的功能,以及实际可行的睡眠改善建议。

知其所以然 之 睡眠的两个“发动机”

书中将睡眠的成因归结为两个系统的协作:

  1. 昼夜节律(Circadian Rhythm)
    受光照与暗夜影响,人体在24小时中自然波动,影响我们的清醒与困倦。褪黑素(melotonin)正是这个节律的信使 – 褪黑素是一种夜晚释放的荷尔蒙。沃克打了一个非常生动的比方:褪黑素就像跑道上的发令枪,告诉身体黑夜来临(“timing” of sleep),但不会强制你入睡(“generation” of sleep)。
Tips/实用建议 #1:由此我们可以理解,褪黑素对倒时差是有帮助的,比如在到达目的地后晚上7-8点吃褪黑素,能告知大脑夜晚来临了。但褪黑素对健康/没有时差的人来说,不会有助眠作用

Tips/实用建议 #2:由于褪黑素只在夜晚分泌,日出光照就停止分泌了。Andrew Huberman在视频中说的,要在起床一小时内看到太阳,这样有助于褪黑素等荷尔蒙调节。(详见Essentials: Master Your Sleep & Be More Alert When Awake by Huberman Lab)

2. 睡眠压力(Sleep Pressure)
从你醒来的那一刻起,大脑就开始累积一种物质——腺苷(adenosine),它在大脑中逐渐积累,造成“困倦感”。只有通过睡眠,这种压力才能被清空。

我们上班族平日爱喝的咖啡,就是利用与腺苷争夺大脑中“parking spots”(某种受体/receptors)来发挥作用。咖啡因会阻断这些原本用于腺苷的受体,相当于一种睡眠压力“掩盖剂”,让我们暂时感受不到睡眠压力的积累。咖啡因的平均half-life(医药行话,指药效存留50%的时长)是5-7小时。比如早上9点喝杯咖啡,下午1点到3点,仍有50%的咖啡因含量在体内!

作者顺便提到,咖啡因也是一种stimulant drug。“the only addictive substance that we readily give to our children and teens”(p30)。咖啡因对大脑绝对是有影响的。书中用了注射咖啡因后的蜘蛛织的网来说明这点 – 对比LSD,大麻和咖啡因,咖啡因后的蜘蛛织网尤其七零八碎。

Tips/实用建议 #3:尽管咖啡因“掩盖”了睡眠压力,但adnosine在这个过程中仍在不断build up,这就是为什么咖啡因效应过后,容易有“caffeine crash” -- 当肝脏分解完咖啡因后,那些被屏蔽掉的腺苷一下子都显性化了。对于早上喝咖啡的人,下午为什么特别容易困?除了午饭后的饭困,还有早上咖啡因散去后的adenosine sleep attack。

Tips/实用建议 #4:Decaf并不是零咖啡因,而是仍有15-30%的咖啡因

昼夜节律和睡眠压力这两个机制彼此独立却协同工作

  • 协作运作:当昼夜节律处于最低谷(通常在夜晚),而睡眠压力达到高峰时,我们就最容易入睡。
  • 独立运作:当人们昼夜颠倒,熬夜工作,睡眠压力(adenosine)会不断上升,但昼夜节律仍在。所以当人们熬了一整夜,天亮时,或出现即便身体疲惫也难以入眠的状况。

知其所以然 之 睡眠阶段和周期的交响乐

作者用深入浅出的方式,帮助我们理解睡眠是一种高度组织的脑活动状态,拥有其清晰的节律和分阶段的任务执行。科学家们根据脑电波,眼动和身体肌肉活动这三类信号,将我们的睡眠组合为NREM和REM,其中NREM又分为四个阶段1-4,NREM3-4有最深的slow wave sleep。我们每晚就如下图所示,经历着四至五个睡眠周期,每个睡眠周期大概有90分钟,每个周期包括REM-NREM1-2-3-4。

btw,我太喜欢这张图了。读了这本书后,这张图能看懂许多道道~比如2am和5am分别有个微弱的wake cycle,而midnight和3:30就没有。刚好和我经历类似 – 我容易在两点和五点左右醒来。

  • 非快速眼动睡眠(NREM):包含四个阶段,逐层深入,前半夜占比多。其功能是“清扫内存”,负责将白天积累的短期记忆筛选、转化为长期记忆,尤其是事实性知识(如数字、公式等)。
  • 快速眼动睡眠(REM):通常在后半夜频繁出现,脑电波活动近似清醒状态。这一阶段主要功能是“建立新联结”,大脑重新整合信息,增强创造力、感官联结与情绪平衡。梦境大多发生在此阶段。

在深度睡眠(NREM3或NREM4)时,Deep sleep wave 从脑前推到脑后,是有方向的,从thalamus 丘脑开始。脑细胞就像一个足球场上上万人在同一节拍下合唱——同步地轰鸣、静默,这是最纯粹的脑波共振,作者说这像是纯粹的脑电波“冥想”。这也解释了为什么我们深度睡觉时没有外界感知,也不会做梦,“By severing perceptual ties with the outside world, not only do we lose our sense of consciousness (explaining why we do not dream in the deep NREM sleep, nor do we keep explicit track of time), this also allows the cortex to “relax” into its default mode of functioning. That default mode is what we can deep slow-wave sleep. It is an active, deliberate, but highly synchronous state of brain activity. It is a near state of nocturnal cerebral meditation.

而REM睡眠则是更像alert wakefulness时的脑电波,一个自由即兴的爵士演出,各种声音交错、变化莫测。有的部位甚至比醒来时还要活跃30%。唯一不同的是身体肌肉运动 - REM的时候,肌肉完全被硬控(paralyzed),保护我们不会act out from our dreams!

REM阶段,brain cell replay 速度只有平日清醒时的1/4 or 1/2。在REM睡眠中,时间被拉长被dilated。这解释了为什么常常闹钟snooze后,哪怕只睡几分钟,做的梦都感觉很长。

NREM管reflection (storing and strengthening), REM管integration – 建立新连接,吸纳入体系,创造,解决问题。睡觉真的能让人变聪明!难怪醒来时候,常常觉得很多问题迎刃而解!

Tips/实用建议 #5:“鬼压床”常常发生在后半夜的REM期间。此时身体有感知,脑电波活跃会做梦,但身体肌肉完全不能动!有趣的是,我们东方人会觉得这是“鬼压床”,而西方人常常会将这个体验描绘成被外星人劫持~

Tips/实用建议 #6:早晨闹钟响起,常会让人带着未完成的梦境与混乱情绪清醒,这是因为做梦的REM睡眠常常发生在后半夜。我去年参加冥想营时,需要四点起床。很多人反应冥想时梦多,其实更科学的解释可能是四点起床时,恰好处在REM阶段被唤醒。

Tips/实用建议 #7:了解睡眠周期规律对我们安排生活很重要 - 比如你要被迫早起,表面上是丢掉了25%的睡眠,但你可能丢的是60-90%的REM sleep,最具创造力的大脑重新整合信息的时间。

作者还写到了睡眠的演变和大千世界里奇特的睡眠模式:

  • 比如大部分生物都有NREM,但虫鱼reptiles等基础生物都没有REM – REM是生物进化的一种表现。
  • 人类睡眠普遍比灵长类(primates)短 - 只有8小时,其他有10-15小时。我们REM时间更长,20-25%
  • 海豚和鲸鱼能unihemispheric的NREM,一半大脑睡,一般醒。
  • 有的生物为了生存能自我剥夺睡眠(enter deliberate sleep deprivation)。比如觅食,和鸟类迁徙。
  • 大部分发达国家都是monophasic pattern of sleep,意即一天只睡一觉(在晚上),但更健康的方式是睡个午觉(Biphasic pattern)。

知其所以然 之 一生中的睡眠变化

人在一生中,睡眠周期不是一成不变的。每个生命阶段的睡眠形式都有所不同。了解我们自身睡眠发展规律,有助于我们防范于未然,更好的调节睡眠周期。

👶🏻 出生前的睡眠

  • 胎儿期:大部分时间都在睡觉。每天大约:6小时非快速眼动(NREM)睡眠和6小时快速眼动(REM)睡眠。剩下时间是intermediary sleep state。
  • 孕晚期(第三孕期):REM睡眠急剧增加,最后两周每天约9小时REM睡眠;最后一周甚至高达12小时,是人一生中REM睡眠的高峰期
Tips/实用建议 #8:文中提到自闭症儿童的昼夜节律更弱。REM睡眠比例偏低,与大脑发育可能相关。

Tips/实用建议 #9:酒精对婴儿睡眠和大脑发育的影响。孕期饮酒会抑制胎儿脑电活动,使之“沉寂”(sedentary);哺乳期酒精也会损害婴儿的REM睡眠。REM睡眠的每一小时都至关重要,从新生儿努力‘追回’缺失的REM睡眠这一点就可以看出。

🧒🏼 婴幼儿与儿童期

  • 6个月大:每天大约14小时睡眠,NREM与REM各占一半
  • 1岁左右:形成较为稳定的昼夜节律
  • 5岁左右:睡眠结构转变为 70% NREM vs. 30% REM
  • 青春期前后:逐步稳定为 80% NREM vs. 20% REM

🧑🏽‍🎓 青春期

  • REM睡眠的角色发生转变:REM不再用于建立新的神经连接,而是转为“修剪”(pruning)多余的连接,以提升大脑效率。
  • 深度睡眠与大脑成熟的关系:研究发现,深度睡眠(NREM slow wave sleep)或许是推动大脑成熟的主因,而非结果。大脑成熟的路径是从后脑(视觉空间功能)向前脑(理性决策区)逐步推进,这也解释了: 为什么“理性”是青少年最后才成熟的功能之一。
  • 青春期的昼夜节律变化:下丘脑视交叉上核(suprachiasmatic nucleus)时间点延迟。青少年的“晚上10点”,相当于成年人“晚上7-8点”,他们自然入睡时间更晚,却常常被早起的社会节奏打断,导致慢性睡眠不足

👴🏼 中年与老年期

随着年龄增长,睡眠呈现以下趋势:

  1. 睡眠时间减少,质量下降
  2. 睡眠效率(sleep efficiency)下降:相比青少年在床上95%时间都在睡觉;八十岁老人:只剩下70-80%;
  3. 昼夜节律的变化:生理钟提前,表现为更早睡、也更早醒;容易导致“黄昏症候群”或晚间迷糊等问题。

小结

生命周期阶段睡眠特点REM/NREM 比例昼夜节律
胎儿期睡眠主导,REM高峰50/50 → REM巅峰暂无
婴儿期14小时睡眠,逐步成熟50/50 → 70/301岁左右形成
儿童期睡眠结构趋于稳定70/30 → 80/20稳定
青春期深度睡眠推动大脑发育80/20明显延迟,晚睡
成年期睡眠质量高峰稳定稳定
老年期时间/效率下降,易早醒稳定但碎片化生理钟提前

下一篇,我们将在理论阐述之上,探讨睡眠的功能和实际可行的睡眠改善建议。

分享至:

《身后无遗物》的孤独与坦诚

“死,其实就那么回事。让我难过的是,平日里,我看见落日那么美,看见云那么壮观,狗那么可爱,都不能跟人说了。”我默默听她这么讲,当时没能领会其中意味。朋友的肿瘤是初期的,做了彻底切除,暂时还不会死,但这两句话萦绕在我心间,随着时间的流逝,发出了越来越清晰的震响

豆瓣

伊藤比吕美和译者蕾克,是我近两年一见名字就忍不住点开阅读的作家与译者。伊藤比吕美的文字坦诚直白,极具生活的温度和细腻的观察力,而蕾克的译文则总能稳稳接住这份质地。

最初接触伊藤比吕美,是《闭经记》(豆瓣GoodReads)。那本书欢脱,乐观,坦率,像五十来岁的女性把那些不愿轻易出口的“悄悄话”一股脑地摊开来讲。这种坦诚不但令人钦佩,也令人安心。我甚至因此对更年期不再感到恐惧——书中的她让我看到,那些难捱的症状都是会过去的,而之后的人生或许正是一种“自己就是自己”的轻盈。

而《身后无遗物》则是伊藤比吕美更年之后写下的文字,她此时已年过六十,三个女儿成人、父母离世、身边的朋友逐渐老去,有的患癌、有的已辞世。而最令她悲痛的,是“夫”的去世。“我的护理生涯一共十一年半,我看到了衰老和死亡,送走了一个又一个的亲人。”

彻骨的寂寞

文字间透露出来的这位伴侣——冷淡、刻薄、不懂体贴人的美国艺术家——但他们在一起生活了几十年,是确确实实的伴侣。在这本书里,她的文字仍然生动欢乐,但难掩那“彻骨的寂寞”。“我现在觉得,无论他多么烦人,有多少牢骚,只要他还活着,哪怕只是简单的“还在”,就是好的。一想起他的表情,我就泪眼模糊。这是什么眼泪啊。我在怀念什么啊。他活着时我那么讨厌他。”

她不再热衷做饭了。曾经是个热爱下厨、爱招待朋友的家庭主妇,在孩子小时候忙个不停,如今却没人再需要她了。没有“活人”在身边,那些生活的琐碎忽然之间都失去了意义。“我过去去商店,看着便宜又好吃的东西、没吃过想尝尝的东西以及我不喜欢但哪个家人特别爱吃的东西,会一边琢磨怎么烹饪,一边把购物车堆得像小山一样高,兴冲冲地买回家,这种情景,在我今后的人生里再也不会出现了。我买下无数食材,花好几个小时做成菜肴,这种事再也不会有了。想到这里,我掉了眼泪。” 她说,吃饭这件事,不仅仅是饱腹,更维持了人与人的羁绊和亲情。在佛教里就是缘。”

以及:“我终于过上了一直梦想的专业诗人的生活。从前的几十年里,我是母亲,是妻子,是主妇,诗人只是兼职。家人们都以为只要呼唤我一声,我就会随叫随到。你们当我是面包超人啊,我不满地抱怨,照样随叫随到。这边的社交文化,基本上是互相邀请去家里吃晚餐。夫是老派欧洲人,非常喜欢邀请人过来。不用说,去买菜的是我,做饭的也是我。我要做八人份或者十人份的美食,客人离开后,收拾洗涮的还是我。夫自腿脚不方便以来,什么忙也帮不上。全部收拾完毕,已经深夜两点。我像小公主莎拉一样疲惫不堪地爬上楼,沮丧地想着,要是把这些时间用在自己的工作上该有多好。现在,我再也没有做这些事的人情和义务了,不必为谁做家务,不必照顾谁,可以整天工作。工作进展得极其顺利,太顺利了,顺利得有些空虚。

人生如走马灯

这本书中,她记录了许多老年生活的点滴和自己需要独自一人面对的决定:在加州与日本之间的抉择、遛狗日常、独自面对原本由“夫”承担的房贷与报税。“我想起来,二十几年前我说过同样的话。‘真不好意思,女儿哭得哇哇的,所以……’就那样取消了游泳课,取消了钢琴班的演奏会,取消了各种事。人生如走马灯。” 这里的场景其实是取消她的夫临终关怀时高昂的护工费,她决定自己照护。Callback到了曾经给孩子们的各种事。感同身受的无奈和抱歉感,虽然说不清对谁。

她也回忆过去,比如经历熊本地震时返乡的所见所感。“人生一路,皆是苦楚。比如男人,比如离婚,父母的老去,孩子的问题,夫的衰老。这辈子从生活内部喷发而出的苦让我烦恼,让我举步维艰。我想大家也和我一样。家庭的崩溃让我们痛苦怀疑,手足无措,诅咒对手,责骂自己。与这些相比,地震是外来的苦,充满压倒性的暴力,残酷地摧毁了生活的地基,从正面袭击了我在亲人生死和成长中见证过的‘柔软的生命’。不过,我们不必责怪自己。”

以及年轻时带着两个年幼女儿从日本回到美国、独自生活的决定。她坦言曾无数次怀疑自己,是否毁了孩子们的一生。但看到如今已经成年的孩子们,各自走出自己的路,她又感到一种释然和慰藉。“一个女人凝视着自己的孩子慢慢长大,寻找合适的时机,想把自己的一身本事教给孩子。我也做过手工笔记本,上面写着日语的假名,还以小留为主人公画了漫画,希望她学得开心。这些事我表面上做得很轻松随意,其实内心拼了命。所谓育儿,就是放手让孩子自己成长,无论他们选择了何种人生,只要活着就是胜利”。

丧丧的力量感

这本书有很多温情的片段,也有对人生选择的沉思。看完会有种丧丧的力量感,破罐破摔,似乎也坏不到哪儿去:)所以我提倡’粗粗拉拉马马虎虎吊儿郎当’。让我们念着这个口诀,在我们快要变成’好孩子”好人’和’好母亲’的时候,横冲直撞地闯过去。”“不要活成父母的骄傲,宁可努力以尘土之姿活下去。我平时不喜欢用“努力”这个词,在这里一定要用。要抑制住自己想做好孩子的心

但唯一让我略感沉重的,是其中对“未来”的缺席。整本书洋溢着一种淡淡的丧气和灰色调——不是绝望,而是一种“老去之后,无可奈何”的坦诚描写。

伊藤比吕美是个可爱的人,她的文字常常让我忍不住笑出声来,但在笑声的背后,我也深切地感受到一种警示,对衰老和孤独的预演:如果到了人生的后半段,身边一个人都没有,那种寂寞真的是令人害怕的。如果哪一天不再被任何人“需要”,该如何与这种空白相处?是否也害怕“没有人可以分享”的那种孤独?当人生慢慢减少“增量”,变得越来越是“减法”时,我们还能如何保持希望?

我想,这是我们都迟早要面对的一堂人生课。(如果我们有幸活到那一天)

分享至:

《瓦尔登湖》:关于生活ROI的一场勇敢实验

这是一本适合心静时读的书。我之前几次尝试,都因为心绪不宁或者感觉时机不对,没能静下心来读。直到去年参加了为期十天的Vipassana(内观冥想营)之后,我才感觉自己的生活经历了一场表面平静实则深刻的震荡。是适合拿出这本书了。于是,在飞往夏威夷的三万英尺高空,我开始了阅读。

170多年前的书,读来感叹,梭罗的精神状态真的是很超前。如今所有的essentialism都在向《瓦尔登湖》致敬 - 无论是用‘生命能量’(Life Energy)来衡量消费和商品的理论、FIRE运动(财务独立,提早退休),还是极简主义,都深受梭罗《瓦尔登湖》的影响。可以说,梭罗是这些理念的祖师爷和先行者。

诗人、散文家、翻译家徐迟根据1937年The Modern Library版Walden的译本,1997年上海译本出版社再版

隐入“瓦尔登湖”,为了什么?

《瓦尔登湖》是梭罗用生命的两年对生活方式和灵魂的“实验”记录。他把自己当成实验材料,因为,未经省察的人生没有价值

很多人误解瓦尔登湖宣扬的是一种与世隔绝的生活观。完全不是。作者只是用一种近乎科学的,“严峻经济学”的实验态度,来试图寻找和践行适应他自己的生活方式 - 成本和所得。

他本能地认为,不能不经思考的让生活在琐碎中消耗掉。他试图,面对生活的基本事实,尝试“深深地把生命的精髓都吸到,要生活得稳稳当当,生活得斯巴达式的,以便根除一切非生活的东西”。

他不想只是过着大家都过着的生活,“他们的家里响着平凡的回音,他们的生命,消蚀于优愁,因为他们一再呼吸着自己吐出的呼吸,早晨和傍晚,他们的影子比他们每天的脚步到了更远的地方。”“壅塞着家具,掉进自己设置的陷阱,给奢侈和挥霍毁坏完了”。

他也不愿盲从老人们所谓的经验之谈,因为“他们的经验是这样地支离破碎,他们的生活已经是这样地惨痛的失败过了,他们必须知道大错都是自己铸成的,也许,他们还保留若干信心,这与他们的经验是不相符合的,却可惜他们已经不够年轻了。” 他甚至连神都信不过。因为“大多数人还确定不了他们的生活是属于魔鬼的,还是属于上帝的呢,然而又多少有点轻率地下了判断,认为人生的主要目标是‘归荣耀于神,并永远从神那里得到喜悦’。” 梭罗因此是超验主义的代表人物之一 ,强调依赖自己的直接经验,而非教条,感受万物一统和其中真实的自我。

他说:“我到林中去,因为我希望谨慎地生活,只面对生活的基本事实,看看我是否学得到生活要教育我的东西,免得到了临死的时候,才发现我根本就没有生活过。我不希望度过非生活的生活,生活是这样的可爱,我却也不愿意去修行过隐逸的生活,除非是万不得已。

梭罗的“瓦尔登湖”实验结果 - 他的审视和选择

  1. 物质占有的交换代价:生命能量

梭罗很早就知道拥有即负担。所有物质占有,交换的是生命中劳作的时间,即生命能量(Life energy)。“我看见青年人,我的市民同胞,他们的不幸是,生下地来就继承了田地、庐舍、谷仓、牛羊和农具;得到它们倒是容易,舍弃它们可困难了。”这在生产过剩,物欲横流,购买过于快捷的今天,人们意识到并不稀奇(租赁类startup如Airbnb, Uber借此大赚)。而他一百多年前就给了我们警告。

人们太容易成为物质和拥有的奴隶。为了占有和维持占有,人们一个劲儿地做工,委困的生活,尽可能地把光景过得好些。甚至“在人类的所谓游戏与消遣底下,甚至都隐藏着一种凝固的、不知又不觉的绝望。”- 因为工作之后才能娱乐。劳动-赚钱-消费-再劳动来支撑消费,我们把自己活成了拉磨的老驴子。

2. 用最少的工作来换取最多的自由

梭罗通过瓦尔登湖的生活实验,算出来能养活自己,取得自由许可的最少劳动 - 他说“一年之内只要三四十天就可以养活自己”。

他很清楚自己的生命ROI和自由所需的代价。为此,他放弃了所有的奢侈和精致。“我并不希望花掉我的时间来购买富丽的地毡,或别的讲究的家具,或美味的食物,或希腊式的或哥特式的房屋”。需要说明的是,他强调的是适应他自己价值体系的选择,“如果有人能毫无困难地得到这一些,得到之后,更懂得如何利用它们,我还是让他们去追求。有些人的“勤恳”,爱劳动好像是生就的,或者因劳动可以使他们免得干更坏的事;对于这种人,暂时我没有什么话说。”

梭罗认为,任何职业中,打短工最为独立不羁。太阳落山的之后,短工者就可结束一天劳作,自由地专心于他自己选定的跟他的劳动全不相干的某种活动。相比之下,雇佣他的雇主则要费尽心思,维持营生,投机取巧,从这个月到下一个月,一年到头得不到休息。

3. 极简主张

梭罗在物质和信息上,都有朴素的极简主张。

他的衣食住行都极为朴素。从房屋,到家具都是亲手打造。粮食也是素食为主 - 林中浆果,自己种的豆子,和偶尔的野味。他对此深层次的甘之如饴,如他写喝水:“我欢喜经常保持清醒,而陶醉的程度是无穷的。我相信一个聪明人的唯一饮料是白开水,酒并不是怎样高贵的液体,试想一杯热咖啡足以捣毁一个早晨的希望,一杯热茶又可以把晚上的美梦破坏掉!”

他对信息的摄取,也是十分精简。嘲讽当时的人,睡了一夜之后,新闻之不可缺少,正如早饭一样的重要。“于是他一边喝咖啡,吃面包卷,一边读报纸,知道了这天早晨的瓦奇多河上,有一个人的眼睛被挖掉了,一点不在乎他自己就生活在这个世界的深不可测的大黑洞里,自己的眼睛里早就是没有瞳仁的了。”。他大概无法相信现代人手机不离身的生活方式吧!

“有这么一条新闻就够了。如果你掌握了原则,何必去关心那亿万的例证及其应用呢?对于一个哲学家,这些被称为新闻的,不过是瞎扯,编辑和读者就只不过是在喝茶的长舌妇。然而不少人都贪婪地听着这种瞎扯。”这点我很认同,人性恒常,大部分新闻,真的只是在验证那些不变的原则。

4. 生活在事物的更高级的秩序中

当人们得到了生命必需的基本物质之后,“免于卑微工作的假期开始了,现在他要向生命迈进了”。梭罗认识到,他生命追求有这样的两元性 - 野性和精神生活。“我有一种追求更高的生活,或者说探索精神生活的本能,对此许多人也都有过同感,但我另外还有一种追求原始的行列和野性生活的本能,这两者我都很尊敬。”

梭罗的生活有种今天时兴的“旷野感”:“要天天都远远地出去渔猎,—一越远越好,地域越宽广越好。。。记住你年轻时候的创造力。黎明之前你就无优无虑地起来,出发探险去。让正午看到你在另一个湖边。夜来时,到处家。没有比这里更广大的士地了,也没有比这样做更有价值的游戏了。按照你的天性而狂放地生活。。。你不要再以手艺为生,应该以游戏为生。只管欣赏大地,可不要想去占有”。他说“我们应该从远方,从奇遇、危险和每天的新发现中,带着新经验,新性格而回家来。

在精神生活上,他认为,人们的精神生活,应该飞跃到比报章新闻更高的地方,否则不亚于目不识丁。他的书中对孔孟,佛陀和古希腊罗马先贤的引用,也可以看出,他对精神生活一直很有追求。

但任何书本上的“学识”都不如来自生活。“没有一种训练可以代替永远保持警觉的必要性”“紧紧抓住生活和创造力,永远不会被无聊所困。”对于年轻人的教育,他很反对象牙塔式的,一味从望远镜或显微镜中考察世界。他认为年轻人,不光要以生活为游戏,以生活为研究,更重要的是,时刻,立刻进行生活实验。比如学酵母,从烤面包做起。学航海,不如去港口转转。学理财,不如立马实践让家庭摆脱债务。

5. 活在当下

摘录两段很美的描述

“让我们黎明即起,不用或用早餐,平静而又无不安之感,任人去人来,让钟去敲,孩子去哭,—一下个决心,好好地过一天。为什么我们要投降,甚至于随波逐流呢?让我们不要卷入在子午线浅滩上的所谓午宴之类的可怕急流与旋涡,而惊惶失措。熬过了这种危险,你就平安了,以后是下山的路了。神经不要松弛,利用那黎明似的魄力,向另一个方向航行,像尤利西斯那样拴在枪杆上过活。如果汽笛啸叫了,让它叫得沙哑吧。如果钟打响了,为什么我们要奔跑呢?我们还要研究它算什么音乐?让我们定下心来工作,并用我们的脚跋涉在那些污泥似的意见、偏见、传统、谬见与表面中间,这蒙蔽全地球的淤土啊,让我们越过巴黎、伦敦、纽约、波士顿、康科德,教会与国家,诗歌,哲学与宗教,直到我们达到一个坚硬的底层,在那里的岩盘上,我们称之为现实….”

“生也好,死也好,我们仅仅追求现实。如果我们真要死了,让我们听到我们喉咙中的咯咯声,感到四肢上的寒冷好了,如果我们活着,让我们干我们的事务。 时间只是我垂钓的溪。我喝溪水;喝水时候我看到它那沙底,它多么浅啊。它的泪泪的流水逝去了,可是永恒留了下来。”

5. 对自己选择的生活方式的信心和坚定

人生本质是寂寞的。因为这世上没有另一个人是我们的复刻,也没有另一个人和我们有完完全全的价值取向和选择方式。因此,尽可能对自己抱有信心,选择自己的生活方式。不要期待旅伴和同路人。“如果他没有信心,他会像世界上其余的人一样,继续过他自己的生活,不管他跟什么人做伴。合作的最高意义与最低意义,乃是让我们一起生活。。。一个单独旅行的人要今天出发就出发,而结伴的却得等同行的准备就绪,他们出发之前可能要费很长的时日。”

梭罗对坚定自己生活方式的内省和决心,从他对“慈善”的描述可见一斑。他尝试过做慈善,“奇怪得很,这不合我的胃日”。他没有否认,慈善对有些人来说确实是消遣和feel good的喜悦。如果你做慈善,是全心全意,经过审视后,终身热忱的做着,那么即使全世界都对你有非议,仍然应该坚持下去。

他将慈善这个课题认真思考后,做了进一步发问和探索 1)是否有义务让穷人们改变他们的生活方式?因为在作者看来,贫富并不是关键,穷并不可怕。富也不一定值得推崇。如前所述,每个人经过省察,选择自己甘之如的的生活方式才是最重要的。2)作者认为慈善本质上和其他工种相比并无高低贵贱之分。“我并不要从慈善应得的赞美中减去什么,我只要求公平,对一切有利于人类的生命与工作应一视同仁”。3)最后,梭罗认为,真正的正直和慈善,不应该是一个人生命的主要介质,“它们不过是他的枝枝时叶。那种枝叶,褪去了叶绿素,做成了药茶给病人喝,就是它有了一些卑微的用处,多数是走四方的郎中用它们。”真正的价值,不是传播那悲戚的同情心和失望,而是勇气,健康和舒泰。“如果我们要真的用印第安式的、植物的、磁力的或自然的方式来恢复人类,首先让我们简单而安宁,如同大自然一样,逐去我们眉头上垂挂的鸟云,在我们的精髓中注入一点儿小小的生命。不做穷苦人的先知,努力做值得生活在世界上的一个人

于我的启发

梭罗的很多观点,在今天看来,丝毫不过时。甚至在物欲横流,消费快捷,信息爆炸的今天,尤为重要。我们用生命时间和能量这些最宝贵的成本,换来了什么?我们又在琐碎中消耗了多少?

《瓦尔登湖》给我的几点启发:

  • 找到自己生活更高规律的勇气。《瓦尔登湖》是梭罗的实验。但不一定适合你我他。梭罗也说:“我希望世界上的人,越不相同越好;但是我愿意每一个人都能谨慎地找出并坚持他自已的合适方式,而不要采用他父亲的,或母亲的,或邻居的方式。”我也应该更自信地向梦想的方向行进,努力经营自己所想望的生活。“不要焦虑求发展,不要屈服于玩弄你的影响;这些全是浪费”!“他自己的生活越简单,宇宙的规律也就越显得简单,寂寞将不成其为寂寞,贫困将不成其为贫困,软弱将不成其为软弱。”

  • 极度的现实主义。古老东方智慧,佛陀的“活在当下”。爱自己的生活,因为那是我们唯一的真实。“我的生活本身便是娱乐,而且它永远新奇。这是一个多幕剧,而且没有最后的一幕。”

  • 以游戏和体验为生。生活是旷野,不要为物欲和占有困住,劳作不息。我们很容易糊里糊涂习惯于一种生活,陷于自己的车辙里。我们每个人也许还有好几个生命可过,不必把时间来交给某一种生命形式。让新的、更广大的、更自由的规律在内心里建立起来。
分享至:

如何从一个信息消费者,变为创作者和输出者:这四步让你立马启动

如果你写书、做播客、拍视频,向世界展示你的作品,你就是一名创作者。而如果你只是读书,听博客,刷视频,那你和我一样,是一名信息消费者。我一直想从单纯的信息消费者转变为创作者和输出者,这个想法由来已久。

如今,我们身处信息爆炸的时代,信息消费唾手可得,而且非常轻松愉快。不可否认,很多时候,媒体和信息也是很好的学习渠道。但这些信息往往是碎片化的、浅层的,容易遗忘,更无法形成自己的体系,真正为我们所用。比如,读完一本书,当时觉得收获很大,甚至做了读书笔记,但过几天可能就忘了。但如果我和朋友讨论过这本书,讨论的过程会迫使我用自己的语言来组织所学内容,加上理解朋友的观点,会让我对读过的书印象更深刻。

所以,用输出倒逼输入。只有通过写作、分享等方式,才能真正消化所学的东西,并在过程中不断提升自己的思维和表达能力。这是我想成为创作者的首要目的。

再者,信息消费的快乐往往是短暂的。比如,我连续几天追一部剧,当时看得津津有味,但几天后,我可能连主人公的名字都忘了,剧情也只是囫囵吞枣地记了个大概。很多信息消费更像是“奶头乐”,一时爽快,但我相信创作能带来更深层次的满足感

更可怕的是,纯粹的信息消费很容易被动接受别人的观点,甚至被算法主导,形成“信息茧房”。而当我们开始创作,就会更主动地思考:我真正想要做什么?我要传达什么?我的观点站得住脚吗?尤其分享出来,接受大家的讨论,也有可能学到不同的观点。

所有这些原因,都让我慢慢坚定信念,我正在尝试转变身份,从一个纯信息消费者,成为一个创作者和输出者。我认为这不仅是对自己能力的磨练和提升,也是一种心态和生活方式的转变

但如何转变呢?我需要一些启动的鼓舞和方法。

带着这样的疑问,我选择了四本书,希望能从中找到答案。这些书大多涉及“写作”,其中的原理也适合不同类型的创作者和输出者。

《写出我心》(Writing Down the Bones):作者Natalie Goldberg是犹太裔禅修者,嬉皮士女作家。该书 1986 年首次出版,便迅速登上畅销榜,点燃了一代美国年轻人对写作的热情,甚至被一些中小学选为教材。它不像传统的写作教程那样循规蹈矩,更像是一本激发你观察和表达欲望的散文集。你可以随身携带,在地铁上或洗碗时,轻松地读一读或听一听,然后你会发现自己看世界的眼睛更加开放,头脑也更加清晰。最重要的是,它会让你产生想要写作的冲动!

《创意从哪里来》(Steal Like an Artist)和《展示你的工作》(Show Your Work):这两本书的作者是美国畅销书作家兼艺术家 Austin Kleon。它们风格相近,都是图文并茂的小册子,读起来轻松愉快。作者贴心地在封底整理了提纲,方便读者回顾重点。这两本书适合不同领域的创作者,可以放在床头或客厅的茶几上,随时翻阅,给自己打打鸡血。从哪一页开始读起都无妨,每次都能获得启发。

《从提问到输出》:这本书的作者是日本作家上野千鹤子,没错,就是写出《始于极限》、《厌女》等女性主义社会学作品的那位。这本书堪称写论文的实用指南!她把做研究当成一门手艺活,将整个流程拆解为可以复制和学习的步骤,清晰地展示给读者。上野老师的语气充满信念感和鼓动性,读完让人跃跃欲试,恨不得立刻开始做研究。

这四本书给了我四个启发,而且都是可以立刻上手实践的:

1. 从提问开始

这是上野千鹤子倡导的“从提问开始”输出。大多数人深挖内心,不一定写得出特别有价值的信息。但每个人心里都会有一些问题,一些“揪着你不放”的东西。比如亲子关系,女性地位,何时退休,职场晋升攻略。每个都是多角度,多维度的大问题。缺乏经验的初学者,容易把这些问题摊得很大,上野老师不厌其烦的提醒,“提可以回答的问题”,“提自己搞得定的问题”,“提可以获取资料的问题”。能够提出好的问题,特别是那些具体的、能够解决的、能够用研究方法解决的问题,是写作的第一步,而且一定要是发自内心的、自己非常想要探究的问题。这样输出者也心甘情愿去走那条耗时又费力的探索之路,并且有一天终能收获“满足感”的回馈。

这不光对做严肃学问做研究有帮助。对初学起步的创作者来说,也是一个好思路。

举例来说,“何时退休”是个很大的问题。你可以把它分解为更多可以解决的具体问题。比如,从宏观层面来说,硅谷科技大厂 Directors 以上高管的平均退休年龄是多少?从微观层面来说,如果某人全年平均消费 X 美元,他想在 45 岁退休,那么他需要有多少钱?这些都是可以进行研究和着手输出的问题的开始。

“从提问开始”的输出还有另一种延伸方式,那就是找出自己想学习的东西,然后公开学习过程,并展示学习成果。尤其不要忘记记录和分享最初遇到的“拦路虎”问题以及你是如何解决它们的。正如 Austin Kleon 所说:“The best way to get started on the path to sharing your work is to think about what you want to learn, and make a commitment to learning it in front of others.” 很多新手会觉得这个过程有些为难,甚至会产生冒名顶替综合症(imposter syndrome)。但恰恰是这种“初心”(Beginner’s mind)最为可贵。你不知道的,可能也是大众不知道的;你想知道的,可能也是别人想学的。比如,当我想学做拿铁拉花时,我需要找的不是看高手们拉出来的漂亮图案,而是从最初的小步骤开始:需要哪些基本器具?牛奶的种类和温度如何选择?打泡的诀窍是什么?每一步解决好的小问题,都可以成为输出的起点。

2. 刻意模仿

这三位作家都强调输入和模仿的重要性,并认为它们是有效输出的基础。

正如 Austin Kleon 在Steal like an artist这本书里说到,与其面对一张白纸苦苦思索,无从下笔,不如从自己热爱的事物中汲取灵感。创作的形式多种多样。如果你喜欢电影,也不一定要去写剧本或拍电影,你可以从写影评和分享观影心得开始。为心爱的电影续写结局,为钟情的小说创作同人,或者像我现在做的这样,将书中的感悟转化为文字分享——我们每个人独特的品味和视角,都是创作的源泉Curation也是一种创作形式。每一次精心的挑选,每一次巧妙的组合,都蕴含着创造力。

不要担心自己复制别人的风格,而缺乏自己的特色。Natalie Goldberg 治愈地告诉我们:“你能够热爱别人的作品,意味着你内在的潜能已经被唤醒。这只会让你变得更了不起,而不会使你成为盲目模仿的文抄公。” 不仅要热爱,还要全身心地去学习和模仿:“选定一位作家,读遍他的所有作品,并反复重读,直到了解那位作家如何行动、如何静止,以及如何看待事物,方才罢休。”

3. “我有写出世上最烂的垃圾的自由”

尽量不要对自己抱有太高的期望——“我要写出一个短篇小说”,“我要有多少订阅量”,甚至“我要写2000字”——必须给自己留有空间,没有明确的目的,痛快地去创作!

Natalie Goldberg强调写作时的“初始意念”。这对其他创作也非常重要。一旦开始动笔,就不要停下来。不要停下来反复修改已经写好的内容。让自己在那一刻成为一个纯粹的“创作者”,而不要掺杂“编辑者”的身份,避免这两种声音在脑中打架

Goldberg 式不经编辑的自由写作练习是这样的:拿出纸笔,给自己设定一个时间,比如十分钟。在这段时间内:

  • 手不要停
  • 不要重读自己写过的,不要划掉修改已写的东西
  • 不要担心标点、拼写、语法
  • 放松控制,甚至不要思考,不要想着是否合乎逻辑、语法通顺,只把心念抓住,让它们浮现在纸上
  • “直捣要害(倘若你写出了可怕或太过赤裸裸的东西,那就一头钻进去,其中说不定蕴藏着很多能量)”

做一些定时的“意识流”写作练习后,你会收获原始素材,发展想法,也会慢慢发现流畅性有所提高。不要担心自己写出来的东西不够好,只管写下去——“把‘你很乏味’当成远处微风吹动洗好的白衣服所发出的啪啪声。衣服终究会晒干,远方的某个人会把它们叠好并收进屋里。与此同时,你也将继续埋首写作。”

4. Be boring

自由自在的生活常常被浪漫化,但人们却往往忽视了“自由”让人恐惧和自毁的一面。人很难驾驭超出自己心力的自由——不知不觉会滑向低效、蹉跎、刷手机、聊八卦,直到虚无像潮水般淹没我们。我第一次感受到枯燥和自律的力量,是年轻时读村上春树的《当我谈跑步时我谈些什么》。他像运动员和苦行僧一样,用规律的生活为创作积蓄能量,让我醍醐灌顶,受益匪浅。从那以后,我慢慢觉得很多事情没有巧劲,没有参考,只能用“笨办法”,一点点建立适合自己的体系和节奏,和自己的贪嗔痴慢慢磨合。直到枯燥到一定程度,有了足够的重复和“惯性”,才能变得稳固、平淡,也变得强大。

“Creativity is not a talent. It is a way of operating.” Show your work的引言部分,作者借用英国媒体人 John Cleese 的这句话来开篇。创作靠的不是天赋,而是运营、习惯、操作方式和日积月累这些看似不那么“创意”的事情。很多创意工作者都强调习惯的重要性,Austin Kleon也在书中反复强调“think process, not product”。将每日零星的工作碎片收集起来,拼凑成有趣或有用的东西,限时 30 分钟分享出来,将无影无形、日复一日的“工作过程”转化为故事和叙述,然后回去继续工作。坚持做对的小事,并把这个不断学习和试错的过程分享出来,直到汇聚成河

我的实践

回到开篇提出的问题:如何从一个纯信息消费者转变为信息输出者和创作者?阅读这些书籍给了我一些启发,也让我能够立刻开始行动。

  1. 开始用提问-输入-解答-分享的方式创作。我开始写作博客和创作 YouTube 视频,也就是现在的 pomelopages(Youtube版)。我给自己定下了一个月度目标:每个月提出一个“想要解决的问题”;然后通过阅读寻找答案;阅读过程会做笔记并记录自己的心得体会;最后将总结和提炼出的解答分享出来。不把问题摊太大,而是专注于每月解决一个小问题,能形成从提问到实践的知识闭环。
  2. 流程化创作过程。这些方法灵感源自Austin Kleon的书
    • 我尽可能地为每日的输入和创作留出空间——这段时间就是早起的黄金一小时。我本身就是一个习惯早起的人,之前也尝试过早起读书,但总觉得可有可无。但现在,如果我有一个项目需要我花时间集中精力去思考,我就能心甘情愿地早起,并屏蔽以前那些让我分心的工作、手机、八卦。
    • 开始写创作日志。我每天的日记里开始记录与创作相关的笔记,简单记录什么时间做了什么,以及心得体会。我之前也会写日记,但更多的是心情和日常琐事。关于创作过程的日志能让我更关注创作本身,而不是午餐、拿铁、工作和孩子。
    • “不插电书桌”。这点和Kleon不谋而合 - 我确实有一张只有书,纸笔和绘画工具的不插电书桌。这是我早起和睡前读书写字的地方。
  3. Goldberg式写作训练。尝试过几次,真的很疗愈。把黏在意识里的那些想法都拿出来,头脑也轻松了很多!而且对表达的欲望和流畅性很有帮助。不妨你也来试试!~
分享至:

《从提问到输出》:用研究手段做人生课题

这本书是写论文的实用指南!很有上野老师的鼓动性,比如给卡片分组好玩的“手工”感。我非常同意书中所说的,做研究其实是一门手艺活,可学可练可上手。这本书就把这门手艺拆解开来,展示给大家。

以提问开启

“把你的感受原原本本写出来”——这是我们小时候都听过的语文教育。老师眼里的范文,要有词藻,排比,层层铺叠,才是美文。但上野老师说,“从数据出发,摆出论据,以他人能够理解的方式写出自己的想法”才是更可取的写作教育理念。回想起中学大学准备TOEFL,GRE要写逻辑性强的文章时,才更深刻的体会到这一点 - “I feel”都是扣分句式,没有论据和依据的想法都是偏见代名词,更不要说把各种感受原原本本翻译出来了。别人并不想听你的感受、经历、偏见和信念。广义上说,作家和诗人都是信息生产者,“成为信息生产者,就是将对自己和他人都有价值的信息纳入‘公共知识财产’的行为”。而信息只有被共享,被消费才有价值

如何写出对他人有价值的信息,同时又保有原创性?

这从提问开始。大多数人深挖内心,不一定写得出特别有价值的信息。但每个人心里都会有一些问题,一些“揪着你不放”的东西。比如亲密关系,女性地位,何时退休,全球变暖。每个都是多角度,多维度,能拎出来自己琢磨的大问题。缺乏经验的初学者,容易把这些问题摊得很大,上野老师不厌其烦的提醒,“提可以回答的问题”,“提自己搞得定的问题”,“选择可以获取资料的研究对象”。能够提出好的问题,特别是那些具体的、能够解决的、能够用研究方法解决的问题,是写作的第一步,而且一定要是发自内心的、自己非常想要探究的问题。这样输出者也心甘情愿去走那条耗时又费力的探索之路,并且有一天能收获“满足感”的回馈。

输入和输出

输入和整理资料的过程确实让人很有成就感,书里提到了做研究计划,收集资料,批判性回顾现有研究的方法,以及很多方法论。

但很多人往往把这一部分当作研究的结束。就像我做了很多读书笔记,但最终却忘了要表达自己的观点,而这才是真正掌握资料精髓的关键。书中提到,研究最好一半一半,一半做调查,一半做整理和输出。

我的实践

我时常在输入时能进入心流和满足感,常常忘记还有输出 - 或是也没有意识到,自己也可以成为输出者的转换。目前尝试的办法,就是写这个博客 - 每个月给自己设立一个“想解决的问题”;通过阅读来找到答案;所有的阅读,要有笔录和自己的心得;最后总结整理吸纳的解答分享出来。不把问题摊太大,每月都必须给出回答,形成小闭环。

信息单元化

“信息单元化”这个观点对我很有帮助。如果想要在一大段文字或访谈资料中找到重点,就要运用卡片法,把信息整理成一个个独立的单元。然后通过归纳和聚合,找出这些信息单元的集合点和关键点 (Cluster),再用这些关键点去和其他信息单元建立联系,这样文章的脉络或整个材料的逻辑关系就能够清晰地呈现出来,哪些信息对你更重要,也就一目了然了。这是一种更客观的评价方式,之后再回头去写论点,充实论点。

(图片为Gemini生成)

信息单元化是一种习惯,无论是演讲、写作、口头表达还是书面表达,你都可以随时运用它。

这本书还介绍了做笔记和读书的方法,同样也是把信息单元化的思路。第一遍通读,第二遍只读划线部分,然后将这些笔记的出处和作者整理出来,遵循一信息一单元的法则。

分享至:

Show Your Work! 从零开始的“创作”指南

电台主持人 Ira Glass、加拿大宇航员 Chris Hadfield 和德克萨斯州烧烤店老板 Aaron Franklin,这三个职业迥异的人有什么共同点?Glass 出书揭秘广播剧故事的创作过程,Hadfield 通过社交媒体账号同步分享他的太空生活日常,Franklin 则通过纪录片和书籍深入探讨了他知名烧烤店的选肉、烧烤和烟熏全秘籍。除了在本职工作上都非常成功之外,他们都毫无保留地与世人分享自己的工作过程——这三人都将他们的工作过程进行了“再创作”,从而获得了创作者的身份。

这对我们普通人有什么启发呢?我们的生活或许不像宇航员的太空之旅那么刺激,但创作对普通人来说并非遥不可及。Austin Kleon这本书Show Your Work!,告诉我们,创作不仅仅是天赋,而是一种工作方式,鼓励我们大胆展示自己。这本书的风格与他的前作 Steal Like an Artist 非常相似,都是插画很多,金句不少的小册子,适合当枕边书不时给自己打打鸡血,从哪一页翻起都不影响阅读。

Show your work! 10 Ways to Share Your Creativity and Get Discovered 简体中文版翻译《展示你的工作》。台湾版翻译《點子就要秀出來》封底的十大要点

从零开始的创作指南

Kleon先用半本书的篇幅,打破“创作”这个词带给人的壁垒感。

    “Creativity is not a talent. It is a way of operating”。书的引言,他借用英国媒体人John Cleese的这句话来开篇。创作靠的不是天赋,而是运营,习惯,操作方式和日积月累这些看似不那么“创意”的事。很多创意工作者都强调习惯的重要性,作者也在书里反复强调”think process. not product”。铲起每日零星的工作碎片,拼凑成有趣或有用的东西,限时30分钟分享出来,将无影无形日复一曰的“工作过程”化为故事和叙述,然后回去继续工作。对的小事,坚持做下去,并把这个不断学习和试错的过程分享出来,直到汇涓成河。

    Beginner’s mind。禅宗大师铃木俊隆在《禅者的初心》里说:“In the beginner’s mind, there are many possibilities. In the expert’s mind, there are few.” 你不需要为自己是新手而胆怯。相反,初心难能可贵 - 没有包袱,没有套路,没有束缚,也没有什么期望的枷锁。而且在社交媒体的时代,你不知道的也可能是大众不知道的,你想知道的也可能是别人想学的。Kleon提到的一个有力建议是,找出自己想学的东西并公开学习,展示这个过程 “The best way to get started on the path to sharing your work is to think about what you want to learn, and make a commitment to learning it in front of others. ”专家们往往忘记了初心者的心态,而初学者正是从最贴近现实的地方出发,解决实际问题。

    分享工作,而不是你的午餐,拿铁和狗。前者是分享,后者可能更叫“晒”。晒是自己的一时之爽,于他人的启发和有趣性可能都不大。给自己一个so-what test,专注于有价值、能为别人带来启发的内容。如果不确定,先放在draft里,第二天起床再来看看值不值得分享出去。

    讲好故事。教讲故事的书很多,这里我觉得很值得玩味的金句是作者引用英国间谍小说作家这句话John le Carré - “‘The cat sat on a mat is not a story’. ‘The cat sat on the DOG’s mat’ is a story”

    作者给我们打了个样~

    看完Austin Kleon这两本书,我忽然发觉作者正是用这两本书给我们打了个样。这两本书就是作者的scrapbook(剪贴簿)。他把大量给予自己创作灵感的金句和观点,整理成册,组合成为自己的章节和points。更重要的是,加入了自己的实践和坚持。一不小心,做出了两本销量百万,被译成30多种语言的全球畅销书。

    这位老兄深谙借鉴之道,不仅把别人的灵感拿来主义,还大方地展示“偷师”过程,最后把“偷”来的东西也给“创作”出来了,简直是鼓励后人:“不偷一下都对不起我!”

    分享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