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阅读笔记 - 💪个人成长

    《认知觉醒》:开启自我改变的原动力

    作者周岭有个阅读量很大的公众号。这应该是他/她第一本书。这本书本质内容是我十分认可也践行的 – 比如记录和反思是成长的基石,在此之上提炼认知和行动点,建立习惯体系执行,实现认知和能力的跨越。 很佩服作者把整个体系框架梳理得这么清楚。书中很有启发的很多部分,也把我引向别的似乎值得一读的好书。比如《刻意练习》,费曼学习法等。是个很好的“个人体系”入门和索引。 本书的核心在于“觉知”——认识到我们的大脑是如何工作的,并利用其规律来开启自我改变。一流的生活不是富有,而是拥有清醒的觉知。 理解大脑:一切问题的起源 我们的大部分决策往往源于天性和情绪,而非理智。理智脑的力量很小,它的高级策略不是直接对抗强大的本能脑和情绪脑,而是去引导它们,让它们爱上“困难”的事。 焦虑的本质是“欲望大于能力,又极度缺乏耐心”,具体表现为想同时做很多事,又想立即看到效果。 终极能力:元认知,清晰化的力量 元认知,即“对思考的思考”,是人类的终极能力。它始于“反观”自己的想法,从而能判断并纠正不明智的念头,最终做出更好的选择。 元认知能力强的人,对“模糊”零容忍。他们会主动消除不确定性,找到当下唯一且最重要的事情。无论是学习中的模糊知识点,还是生活中的模糊烦恼,一旦被清晰地识别和拆解,困难就会比想象中小很多。 但“真正的觉醒者往往会有意无意地用感知力来代替思考力”。这点认同。 高效成长:学习力与行动力的关键法则 底层支撑:情绪力与人生五件套 我的实践…

  • 阅读笔记 - 🎲其他

    《我用中文做了场梦》:多棱镜一样有趣的书

    23岁,在罗马读完传媒本科后搬来中国,从“再见”开始零基础学中文的亚历,应该不会想到,几年后,他用中文出了一本书。 这本书如此畅销,漂洋过海,被收在了美国加州公立图书馆并不大的几排中文书架上。书脊上绿色的”NEW”(新书收录)吸引了我的注意,让刚从意大利旅行回来的我好奇打开,这本意大利人写的中国故事。 这本书就像“亚历”多棱镜一样,让你看到很多折射和影像。如标题所写,“梦”。 作者写了些什么?在我看来,有: 他的写作让我想起村上春树。都是“淡颜”文字 ,克制,没有堆砌的修辞。都有很细致的“颗粒度”,来自观察以及如长跑者那样长期坚持写作的手感(比如p107写北京凌晨被水蒸气覆盖的炒面路边摊的画面)。或许还有,他们都有外语思维。村上春树早期写作会特意先用英文写,再翻成日文,让他形成了独特的“专注本质”的文风和节奏。 强烈推荐~行文流畅,好会写!好几次让我真的笑出声来,特别幽默。

  • 阅读笔记 - 💪个人成长 - 💼职场

    上不上班都可以读的《不上班咖啡馆》

    读完古典的《不上班咖啡馆》,感受最深的并非“不上班”的自由,而是一种“觉醒”的力量。这本书的口吻就像书里那个温暖而清醒的“胖子”朋友,在职业与人生的十字路口,给形形色色面临抉择和迷茫的人,适时递上一杯咖啡,引导我们看清现实,剖析自我,并最终找到属于自己的那条路。这不仅是关于职业选择的指南,更是一场自我认知与人生管理之书。 1. 职业发展:不是爬梯子,而是攀岩 书中一个核心观点颠覆了我们对职业的传统认知:“职业发展可能并不是一个梯子,而是攀岩”。我们常常陷入单一的晋升通道中无法自拔,但这本书提醒我们,更应该在大的市场格局中,用“行业×企业×职位”的坐标系来审视自己的定位 。 成功的关键在于“带着优势切趋势”。你的价值不仅由能力决定,更由需求决定。进入一个快速发展的行业,如同开启了“自动复利”模式,整个社会和同行都在为你助力。这对于思考转型和未来方向的人来说,无疑是提供了一个更宏观、更具战略性的视角。 2. 完成比完美更重要 “完美主义”是我们许多人,尤其是女性在工作和生活中(特别是成为母亲后)的枷锁。书中提出的“不完美主义”是一剂良药。它告诉我们,追求完美的起点往往是焦虑,最终导致行动瘫痪。 成为一个“不完美主义者”,意味着“长期预期很高,但是短期预期很低,低到不可能失败” 。这个理念的核心在于行动:“完成比完美更重要,能量比才华更重要,做了比不做更重要” 。当我们不再向外比较,而是专注于自我内在的行动与成长时,才能获得真正的平静与掌控感。 3. 你是自己人生的导演 书中反复提及一个概念:“人生剧本”。我们常常不自觉地活在别人的剧本里——可能是父母的期待,社会的主流,或是某个固化的角色。书中“麻里惠整理家居”的例子恰恰说明,当一个角色不再支撑我们想要的人生时,一个清醒的导演就应该自己重写剧本…

  • 阅读笔记 - 👀副业

    《起号》:小红书和做IP的实战手册

    最近开始写小红书。目的不是当网红,而是倒逼自己的输出,也想多认识些志同道合的电子闺蜜。我想尽量做有主题,有思考,有利他的分享。而不是把它当朋友圈来发。 在已经开始写后,才想着找找关于做小红书的道和术,来学习学习。于是找到了这本《起号》。这本书兼顾了战略与战术,既提供了系统性的底层逻辑,又落地到每个阶段的实操方法。它不仅适合刚起步的新人创作者,也值得“做了一阵但陷入焦虑”的内容人反复回看。 一、从“做什么”到“怎么做”:定位是永远的第一课 池骋一开篇就点明了一个重要原则:“长、窄、爱”是账号最理想的定位——做得久、做得深、做得真。这三者构成了创作者的可持续性。 而关于“用户关注你是为了验证自己的期待”。账号不是“preaching”,而是与用户期待之间的共振。你输出的,不该只是你想说的,而要考虑“别人为什么要听”。 “1:1还原对标账号”的方法论很直接粗暴,却也真实有效。想起Steal like An Artist那本书。偷亦有道,先学像,才能谈超越。 二、理解“差异化”的真相:不是做得不同,而是被记住 书中提出:“差异化强度 × 互动次数 = 被记住”,这句话击中了我做内容一直模糊的地方。我们总以为“有个性”就够了,但真正的个性要被重复、被强化、被锚定在用户心智中才有意义。…

  • 简生活 - 🧘🏻‍♀️身心蓄能

    十日内观|一场“慢生活”的极致修行

    1. 缘起 去年底40岁生日,送自己的礼物是失联十日,去山里🧘🏻‍♀️。手机被收,没有书本音乐新闻,甚至不能说话和眼神交流,每天四点半被叫醒,全素食…在那离群索居的日子里,唯有打坐是正经事。 中年人“出走”十天不易。但这件事在我看来相当值得,而且后劲很大。可以说升级了我的认知曲线。 我打算写写:为什么要去十日内观(Vipassana),什么是Vipassna,是什么体验,以及我的收获和改变。 在Vipassana之前,我对冥想或内观只有知识层面的了解和粗浅的实践。 硅谷科技圈的人,多少都会听说冥想有益。前有乔布斯后有纳瓦尔,多少大佬按头安利过。一些大厂也有Search inside yourself这种冥想课。我知道冥想是让大脑放空,专注呼吸。如何放空?然后呢?我“应该”看到什么?体会到什么? 实践冥想大概在35岁以后:物质欲望开始内缩,对冥想意识心理等“玄”学领域兴趣高涨。是的,那会儿把这些归为“玄学”。下载过headspace这类应用,最长能跟着冥想20分钟。头脑放空,专注呼吸,能体会到心流。睡前听headspace,主要也是为了入眠… 2023年开始陆续接收到了宇宙向我发射的Vipassana信号。主要来源有三: 我隐约觉得这是一件会有compounding value的事。有复利的东西,越早越好。好的东西,知道了,就去身体力行的试一试。不是吗? 于是,终于选了个合适的时间和理由(40大寿),说服一位好友,一起去走了这段修行之路。 2.…

  • 简生活 - 💪个人成长

    40岁 我试了60天退休生活

    1. 不上班的日子 做什么 年初,上班带来的抽空感爆棚…裁员,项目,人事, launch deadlines种种压力齐下,身体也开始各种不适。对大厂上班这项大型“盲人摸象”的容忍度也降到史低 最终还是克制了裸辞冲动,争取了个两月无薪假。临走前把所有项目交接出去,无牵无挂的开始了我的退休体验 🧪Mini retirement = 小型退休实验 📝 这60天,我做了什么? 2. 不上班,是一种怎样的精神状态?…

  • 阅读笔记 - 🧘🏻‍♀️身心蓄能

    Why We Sleep: 如何“躺赢”(2/2)

    在上一篇中,我们讨论了《Why We Sleep》这本书里的一些重要理论阐述,包括:睡眠的两个“发动机”;睡眠阶段和周期;以及我们一生中的睡眠变化。这一篇我们将结合理论,来探讨睡眠的重要性以及改善睡眠的科学方法。 从理解到行动 之 睡眠的主要功能 1️⃣ 促进大脑健康:学习、记忆、情绪调节 2️⃣ 清除大脑垃圾、预防老年痴呆 脑脊液清洗机制:深度睡眠期间,大脑会像“洗衣机”一样被清洗,清除β-淀粉样蛋白(beta-amyloid与阿尔茨海默症密切相关)。2013年研究发现:睡眠时脑脊液的流速加快,有助于代谢废物。如果长期缺觉,β-淀粉样蛋白会堆积,显著增加老年痴呆风险。 作者亲身研究:只有睡眠中的脑电波能清楚的分辨老年人的智力退行种类,证明睡眠和智力退行的明显关系(p.9 摘录)。 3️⃣ 维护身体健康:免疫、心血管、代谢、癌症风险…

  • 阅读笔记 - 🧘🏻‍♀️身心蓄能

    Why We Sleep: 如何“躺赢”(1/2)

    “如果科学家发明了一种新药,能让人延长寿命,增强记忆力和创造力,让你看上去更年轻苗条,抗癌和老年痴呆,还能防感冒和流感,降低心脏病,中风和糖尿病风险。还能让你每天减少焦虑和抑郁,你会有兴趣吗?” 在2025年上半年读过的书中,这本对我影响最大,没有之一!它让我更深入地理解了生命中占据三分之一时间的睡眠,究竟是什么,以及如何真正利用睡眠来守护健康,维持认知与情绪稳定。这是一本对我们日常生活具有高度指导价值的科学读物。 随着年龄增长,我渐渐发现自己的睡眠质量不如从前,常在半夜二三点醒来,难以再次入眠。与此同时,我又模糊地意识到,睡眠似乎是可以被优化和调控的。比如晚饭吃得清淡些、不喝酒、减少饮水量,入睡就更顺利,半夜也不容易醒来;一觉睡好,第二天不仅思维清晰,连皮肤状态也更好。这些体验让我意识到:虽然睡眠正在退化,但依然有改善空间,而它带来的整体提升是立竿见影的。我下定决心,要真正重视睡眠,不仅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努力改善它。 欣慰的是,这本书不仅选题重要,干活满满,写作也极为出色。作者Matthew Walker用生动的语言介绍了许多脑科学知识,有强大的比喻和自圆其说。随时call back,读起来既巩固知识点,又加强理解。既能预判我们读者的的好奇和发问,又埋下伏笔。 我摘取了书中给我影响最深的观点,和一些改善睡眠的小技巧,让我们一起学习如何“躺赢”!这本书我会花两篇来详细记录,本篇讲述睡眠的“知其所以然” – 睡眠的发动机制,周期,以及一生中睡眠的变化。下一篇从理解到行动,讨论睡眠对人体的功能,以及实际可行的睡眠改善建议。 知其所以然 之 睡眠的两个“发动机” 书中将睡眠的成因归结为两个系统的协作: Tips/实用建议 #1:由此我们可以理解,褪黑素对倒时差是有帮助的,比如在到达目的地后晚上7-8点吃褪黑素,能告知大脑夜晚来临了。但褪黑素对健康/没有时差的人来说,不会有助眠作用。Tips/实用建议…

  • 阅读笔记 - 💪个人成长

    《身后无遗物》的孤独与坦诚

    “死,其实就那么回事。让我难过的是,平日里,我看见落日那么美,看见云那么壮观,狗那么可爱,都不能跟人说了。”我默默听她这么讲,当时没能领会其中意味。朋友的肿瘤是初期的,做了彻底切除,暂时还不会死,但这两句话萦绕在我心间,随着时间的流逝,发出了越来越清晰的震响。 豆瓣 伊藤比吕美和译者蕾克,是我近两年一见名字就忍不住点开阅读的作家与译者。伊藤比吕美的文字坦诚直白,极具生活的温度和细腻的观察力,而蕾克的译文则总能稳稳接住这份质地。 最初接触伊藤比吕美,是《闭经记》(豆瓣,GoodReads)。那本书欢脱,乐观,坦率,像五十来岁的女性把那些不愿轻易出口的“悄悄话”一股脑地摊开来讲。这种坦诚不但令人钦佩,也令人安心。我甚至因此对更年期不再感到恐惧——书中的她让我看到,那些难捱的症状都是会过去的,而之后的人生或许正是一种“自己就是自己”的轻盈。 而《身后无遗物》则是伊藤比吕美更年之后写下的文字,她此时已年过六十,三个女儿成人、父母离世、身边的朋友逐渐老去,有的患癌、有的已辞世。而最令她悲痛的,是“夫”的去世。“我的护理生涯一共十一年半,我看到了衰老和死亡,送走了一个又一个的亲人。” 彻骨的寂寞 文字间透露出来的这位伴侣——冷淡、刻薄、不懂体贴人的美国艺术家——但他们在一起生活了几十年,是确确实实的伴侣。在这本书里,她的文字仍然生动欢乐,但难掩那“彻骨的寂寞”。“我现在觉得,无论他多么烦人,有多少牢骚,只要他还活着,哪怕只是简单的“还在”,就是好的。一想起他的表情,我就泪眼模糊。这是什么眼泪啊。我在怀念什么啊。他活着时我那么讨厌他。” 她不再热衷做饭了。曾经是个热爱下厨、爱招待朋友的家庭主妇,在孩子小时候忙个不停,如今却没人再需要她了。没有“活人”在身边,那些生活的琐碎忽然之间都失去了意义。“我过去去商店,看着便宜又好吃的东西、没吃过想尝尝的东西以及我不喜欢但哪个家人特别爱吃的东西,会一边琢磨怎么烹饪,一边把购物车堆得像小山一样高,兴冲冲地买回家,这种情景,在我今后的人生里再也不会出现了。我买下无数食材,花好几个小时做成菜肴,这种事再也不会有了。想到这里,我掉了眼泪。” 她说,“吃饭这件事,不仅仅是饱腹,更维持了人与人的羁绊和亲情。在佛教里就是缘。” 以及:“我终于过上了一直梦想的专业诗人的生活。从前的几十年里,我是母亲,是妻子,是主妇,诗人只是兼职。家人们都以为只要呼唤我一声,我就会随叫随到。你们当我是面包超人啊,我不满地抱怨,照样随叫随到。这边的社交文化,基本上是互相邀请去家里吃晚餐。夫是老派欧洲人,非常喜欢邀请人过来。不用说,去买菜的是我,做饭的也是我。我要做八人份或者十人份的美食,客人离开后,收拾洗涮的还是我。夫自腿脚不方便以来,什么忙也帮不上。全部收拾完毕,已经深夜两点。我像小公主莎拉一样疲惫不堪地爬上楼,沮丧地想着,要是把这些时间用在自己的工作上该有多好。现在,我再也没有做这些事的人情和义务了,不必为谁做家务,不必照顾谁,可以整天工作。工作进展得极其顺利,太顺利了,顺利得有些空虚。” 人生如走马灯 这本书中,她记录了许多老年生活的点滴和自己需要独自一人面对的决定:在加州与日本之间的抉择、遛狗日常、独自面对原本由“夫”承担的房贷与报税。“我想起来,二十几年前我说过同样的话。‘真不好意思,女儿哭得哇哇的,所以……’就那样取消了游泳课,取消了钢琴班的演奏会,取消了各种事。人生如走马灯。” 这里的场景其实是取消她的夫临终关怀时高昂的护工费,她决定自己照护。Callback到了曾经给孩子们的各种事。感同身受的无奈和抱歉感,虽然说不清对谁。 她也回忆过去,比如经历熊本地震时返乡的所见所感。“人生一路,皆是苦楚。比如男人,比如离婚,父母的老去,孩子的问题,夫的衰老。这辈子从生活内部喷发而出的苦让我烦恼,让我举步维艰。我想大家也和我一样。家庭的崩溃让我们痛苦怀疑,手足无措,诅咒对手,责骂自己。与这些相比,地震是外来的苦,充满压倒性的暴力,残酷地摧毁了生活的地基,从正面袭击了我在亲人生死和成长中见证过的‘柔软的生命’。不过,我们不必责怪自己。” 以及年轻时带着两个年幼女儿从日本回到美国、独自生活的决定。她坦言曾无数次怀疑自己,是否毁了孩子们的一生。但看到如今已经成年的孩子们,各自走出自己的路,她又感到一种释然和慰藉。“一个女人凝视着自己的孩子慢慢长大,寻找合适的时机,想把自己的一身本事教给孩子。我也做过手工笔记本,上面写着日语的假名,还以小留为主人公画了漫画,希望她学得开心。这些事我表面上做得很轻松随意,其实内心拼了命。”“所谓育儿,就是放手让孩子自己成长,无论他们选择了何种人生,只要活着就是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