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是一座岛》:善待自己
最近在读水木丁一本书,《一个人是一座岛》,我很喜欢。这是一本文笔温柔通透、很好读的小书。不是特别惊艳的文字或很深的哲理,就是很治愈通透熨贴,感同身受。作者以平静而锐利的笔触,写尽人性的复杂与命运的缠绕,写成长、家庭、爱、衰老与自我看见的旅程。 命运的必然 哪怕一个刚出生的孩子,也不仅仅是一个小小的婴儿。有些命运似乎早已被写好,只是我们不知道何时会发生,但它终将发生。作者写到父母贵州人的韧性——那种不轻言放弃的精神——从不被喜欢,到后来发现自己身上也流淌着同样的力量。 作为“移民”家庭的孩子,我对她那种对“故乡”的茫然深有体会。她也想到,也许父亲对故乡的思念,并不是因为想回去,而是知道“再也回不去了”。一个人离家万里后,才可能真正理解“故乡”二字的意义。 “当你觉得人生已经跌到谷底时,其实还可以更惨。”她提醒:人生的下行是没有底的,别轻易试探命运的深度。许多人迷信触底反弹,但有的人一旦下滑,就真的再没回头。所以当命运不顺时,至少要“稳”,不要作、不要破罐破摔。因为有时,“有个破罐子,比什么都没有要好”。“本来已经走在人生的下行通道,再不知死活地自己一脚踩在油门上,那只能加速下行,最后导致完全失控。那时你就会知道,以前你所抱怨的都还算是好日子,不要肆意去探命运的底,命运深不见底。” 家庭、原生与为人父母的困局 一个反复出现的观点,我很认同。乖顺的孩子,不一定是好事。即使是最乖顺的孩子,也可能用一万种方式去“报复”父母。孩子的沉默、平庸、逃离,也许都是在抵抗。“那些控制孩子的父母,终究赢不了。”她指出:“为人父母这件事,没有退路可言。今天你放弃了,逃避了,总有一天,命运会用更残忍的方式,让你加倍痛苦。“ “有时平凡也是一种祝福。” 平凡的孩子——家庭和谐、心态稳定、能与人相处——往往更接近幸福的成年人。而世界上最有福气的人,往往只是比平凡人略优秀一两分,不是极端的天才或绝色之人。她提醒父母:你未必接得住“不平凡”的孩子。孩子“恰到好处的平凡”,也是幸福。 在探讨原生家庭时,她区分了“归因”与“归罪”:理解原生家庭的问题,不是为了指责,而是为了看清因果。“父母是我们的因,但他们也是他们原生家庭的果。”当能以理性看待,我们便能既理解他们,也看见自己。我对父母潜意识里面的一些暴力是能理解和还原的。爸爸年轻时管理国营厂,面临下岗职工的压力,很多需要自己去破的局去做的挣扎,最后还好是进了稳定的事业单位。我妈也是,每天要上班,还要管我早中晚三顿饭。但我也能感激我爸妈给了我很多的自由,允许我年轻时候的叛逆给了我很大的宽容,这样的话我才能更好的自己成长为一个独立健全,也有生活能力的人。 平凡、创伤与自我看见 我在书里看到了很多诚实和颗粒度,这点是我在自我探索中没有的。父亲中风那年,她还小,乖巧地不惹事、让大人省心。但多年后才发现,这段创伤让她变得胆小、怕变故、不敢冒险。她压抑了真实的潜能,也错配了自己的人生。作者在学心理学和催眠时,意识到自己常在0.01秒会想到一些非常糟糕的景象,以前没有意识到,但是抓住了之后发现这样出现的频率还非常频繁。她分析是小时候家里经历过变故。父亲在她初中时就瘫痪很多年,生活水平骤降,那种“无常”的感觉会让潜意识用这样的情境来预防。我也经常这样。很多瞬间的对死亡的具像化的恐惧。 “我内心深处那个被卡在生死轮回间的胆怯小女孩,她终于被我看见了。” 看见自己,就是拯救自己。那一刻,她终于明白,几十年前命运留下的伤口,一直在默默运作着,而她终于有能力去看见并安抚它。“愿你也有能力看到这世间的好,愿你有运气被这世界看到你的好。”这是全书最柔软的一句话。它既是对他人的祝福,也像作者对自己的祈愿——在人生漫长的孤岛之上,仍相信光、相信温暖、相信自我成全的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