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阅读笔记 - 🧘🏻‍♀️身心蓄能

    《一个人是一座岛》:善待自己

    最近在读水木丁一本书,《一个人是一座岛》,我很喜欢。这是一本文笔温柔通透、很好读的小书。不是特别惊艳的文字或很深的哲理,就是很治愈通透熨贴,感同身受。作者以平静而锐利的笔触,写尽人性的复杂与命运的缠绕,写成长、家庭、爱、衰老与自我看见的旅程。 命运的必然 哪怕一个刚出生的孩子,也不仅仅是一个小小的婴儿。有些命运似乎早已被写好,只是我们不知道何时会发生,但它终将发生。作者写到父母贵州人的韧性——那种不轻言放弃的精神——从不被喜欢,到后来发现自己身上也流淌着同样的力量。 作为“移民”家庭的孩子,我对她那种对“故乡”的茫然深有体会。她也想到,也许父亲对故乡的思念,并不是因为想回去,而是知道“再也回不去了”。一个人离家万里后,才可能真正理解“故乡”二字的意义。 “当你觉得人生已经跌到谷底时,其实还可以更惨。”她提醒:人生的下行是没有底的,别轻易试探命运的深度。许多人迷信触底反弹,但有的人一旦下滑,就真的再没回头。所以当命运不顺时,至少要“稳”,不要作、不要破罐破摔。因为有时,“有个破罐子,比什么都没有要好”。“本来已经走在人生的下行通道,再不知死活地自己一脚踩在油门上,那只能加速下行,最后导致完全失控。那时你就会知道,以前你所抱怨的都还算是好日子,不要肆意去探命运的底,命运深不见底。” 家庭、原生与为人父母的困局 一个反复出现的观点,我很认同。乖顺的孩子,不一定是好事。即使是最乖顺的孩子,也可能用一万种方式去“报复”父母。孩子的沉默、平庸、逃离,也许都是在抵抗。“那些控制孩子的父母,终究赢不了。”她指出:“为人父母这件事,没有退路可言。今天你放弃了,逃避了,总有一天,命运会用更残忍的方式,让你加倍痛苦。“ “有时平凡也是一种祝福。” 平凡的孩子——家庭和谐、心态稳定、能与人相处——往往更接近幸福的成年人。而世界上最有福气的人,往往只是比平凡人略优秀一两分,不是极端的天才或绝色之人。她提醒父母:你未必接得住“不平凡”的孩子。孩子“恰到好处的平凡”,也是幸福。 在探讨原生家庭时,她区分了“归因”与“归罪”:理解原生家庭的问题,不是为了指责,而是为了看清因果。“父母是我们的因,但他们也是他们原生家庭的果。”当能以理性看待,我们便能既理解他们,也看见自己。我对父母潜意识里面的一些暴力是能理解和还原的。爸爸年轻时管理国营厂,面临下岗职工的压力,很多需要自己去破的局去做的挣扎,最后还好是进了稳定的事业单位。我妈也是,每天要上班,还要管我早中晚三顿饭。但我也能感激我爸妈给了我很多的自由,允许我年轻时候的叛逆给了我很大的宽容,这样的话我才能更好的自己成长为一个独立健全,也有生活能力的人。 平凡、创伤与自我看见 我在书里看到了很多诚实和颗粒度,这点是我在自我探索中没有的。父亲中风那年,她还小,乖巧地不惹事、让大人省心。但多年后才发现,这段创伤让她变得胆小、怕变故、不敢冒险。她压抑了真实的潜能,也错配了自己的人生。作者在学心理学和催眠时,意识到自己常在0.01秒会想到一些非常糟糕的景象,以前没有意识到,但是抓住了之后发现这样出现的频率还非常频繁。她分析是小时候家里经历过变故。父亲在她初中时就瘫痪很多年,生活水平骤降,那种“无常”的感觉会让潜意识用这样的情境来预防。我也经常这样。很多瞬间的对死亡的具像化的恐惧。 “我内心深处那个被卡在生死轮回间的胆怯小女孩,她终于被我看见了。” 看见自己,就是拯救自己。那一刻,她终于明白,几十年前命运留下的伤口,一直在默默运作着,而她终于有能力去看见并安抚它。“愿你也有能力看到这世间的好,愿你有运气被这世界看到你的好。”这是全书最柔软的一句话。它既是对他人的祝福,也像作者对自己的祈愿——在人生漫长的孤岛之上,仍相信光、相信温暖、相信自我成全的力量。

  • 阅读笔记 - 🎲其他

    40岁重读《刀锋》

    第一次读《刀锋》是 34 岁。那时,我的眼里只有拉里——这位生活在尘世边缘、怀有严苛而炽热精神需求的主人公。他最终放弃了一切(婚约、事业、世俗的成功),游历世界,广泛阅读,踏上精神苦旅,成为孤独的寻道者。“无我和无求,在自我实现的道路上踽踽独行。”书中关于印度教的思想之旅也深深吸引了我。那时正好在追《西部世界》第二季,“真我永存,终将回归大海”也读出了几分赛博朋克的意味。 这次在图书馆无意中发现了这本中译本。很巧,依然是林步升的译本。我认为这是最好的版本。 如今再读,对很多事有了自己的判断:对冥想与印度教有一些浅显的一手体会,对家庭与事业的现实羁绊也不再想逃避,而是学会了享受。这次,我完全沉浸在毛姆笔下的时代众生相中: 毛姆写道:“生命白白浪费,到头来一场空。人生如果不想随波逐流,就等于是场豪赌,失败的人不胜枚举,成功的人寥寥无几。” 这就是另一个“拉里”,哪有什么幸福之道,总有人替你负重前行。 或许答案就是:每个个体追求的东西不尽相同。能“求仁得仁”,不管所求是什么,大概就是最善意的结局。 也许在更宏观更终极的层面,人类应该像拉里那样,学会在自身灵魂中寻找安放与慰藉。 但我们所有人都只是人,人喜欢过人的生活。那些终极话题太远也太冷,先热热闹闹过好我们所选的烟火一生。

  • 阅读笔记 - 🎲其他

    《夜晚的潜水艇》:方块字搭建的元宇宙

    周末读了陈春成的《夜晚的潜水艇》,爱不释手,其中篇章如《竹峰寺》,一读再读。一些片段用手写摘抄,想用最大摩擦力的方式,更好的沉浸其中。 我记得某互联网人说,如果一个想法降临在你身上,要尽快抓住它,实现它。不然很快世上其他人就会把这个想法做出来。 并不是“你”有了这个想法,而是这个“时代”已为这个想法做好了准备。 读陈春成的书时,就有这种感觉。中文世界ready for这样一本书,它就呼之欲出应运而生了。 就像千禧年,方文山的词周杰伦的歌。 为什么?也许这一代人有足够的多元文化浸润?文学经典,宫崎骏动漫,可以随时切换进入的游戏世界,还有即将到来的更沉浸更似真似幻的元宇宙。也许还有那些共同经历?比如,榕树废园老屋这些童年记忆里的隐秘支点的一一消失,我们要用某种方式保存那些无法停留的地方。 太喜欢竹峰寺里的意象: 十分期待陈春成还会带给我们什么。但同时也觉得,他拿着传彩笔一般,“带”出这一本,已经足够。接下来,不要有压力。或许时代会招唤出另一种故事,降临在另一个人身上。而他,只管在自己深夜潜水艇里慢慢搭乐高就好。 顺便记录一下周末瞬间: “我们所有人的当下,都只是行走在未来飘忽不定的记忆中罢了。什么会留下,什么是注定飘逝的,无人能预料,唯有接受而已。”

  • 阅读笔记 - 🎲其他

    The Westing Game:人心🧩和继承者游戏

    十二岁的女儿读完这本小说后,强烈安利。于是我也好奇拿起来,然后一读就放不下。 故事围绕一位富有的造纸业大亨 Sam Westing 的神秘死亡展开。他的遗嘱并非普通的法律文件,而是设计成了一场复杂的游戏。日落大厦(Sunset Towers)这座公寓里的16名住户和工作人员,被莫名其妙地选为潜在“继承者”。他们需要解开遗嘱中的谜题,以争夺巨额遗产。 继承者们被分为8个小组,每组获得几条线索,看似毫无关联。随着解谜的推进,他们发现: 全书人物众多,继承人们身份各异。包括门童、裁缝、清洁工、医生、年轻学生、商人等。破题线索分散在角色对白、遗嘱条文和细节描写里。开始几章需要边读边做笔记📝 全书笔调轻松幽默,但也有不少一针见血的深层社会观察,涉及身份门第、财富差距、偏见与接纳等主题。 结局令人意想不到但合理的结局,既解开谜题,也让人思考“财富”和“人生赢家”的真正含义。 最后像电影结束时的post credit scenes一样,再将继承者们的当下境况一一串联交待,十分温暖。这是女儿最喜欢的一部分。 适合中高年级小学生到青少年:不吓人不血腥,文字不复杂,但需要一定耐心理解线索。也适合喜欢推理、拼图、群像故事的成年人们。 1978年的小说,也算近半个世纪前的青少年经典读物了~…

  • 阅读笔记 - 🧘🏻‍♀️身心蓄能

    Outlive:抗衰的“知己知彼”和战术分析(2)

    在上一篇里,我提到 Peter Attia 的《Outlive》可以看作是“美式中医代表作”。它提出了以预防和个性化为核心的“医学 3.0”,强调延寿不仅是“多活几年”,而是要延长能自理、能自由的健康寿命。活得更久不难,活得好才是真正的挑战。 战略与战术的区别 作者引用孙子兵法来说明战略与战术的重要性: Strategy without tactics is the slowest route to…

  • 简生活

    SolidCore: 坚持了半年,越虐越上瘾

    不算去的太勤,一周两三次,暑假出去玩休息了几周。 我用它来和一周两次的HIIT对冲。这样大肌群vs.小肌群,爆发力vs肌耐力,燃脂vs塑形就都有了。 其他时间,见缝插针做些随心运动(跑步,普拉提,拳击,游泳) SolidCore是什么? 类似lagree,在改良过的普拉提reformer上完成动作,但比传统普拉提更偏向力量和塑形 强调缓~慢~而持续的肌肉受力,通常是 4 秒发力 + 4 秒回程,让肌肉长时间保持紧张 属于肌肉耐力训练 + 核心控制,比快节奏运动更“烧肌” 主要练到的肌群…

  • 阅读笔记 - 🧘🏻‍♀️身心蓄能

    Outlive:美式中医代表作(1)

    这是我很喜欢的一本书。完美且同时避坑了我心目中1)西医”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局部看问题的毛病,以及2)很多美式科普书一个论点洋洋洒洒写一本书的倾向(when you’re a hammer, everything looks like a nail)。整体观,数据/循证,以及J人爱的”目的 – 战略 – 战术”框架和实战指导兼备。。。有种结合东西医精华的美感,尊称其为美式中医代表作。 之前微信读书读过中文版,推荐给了很多朋友。 这次重读英文版,为抗衰抗炎自学预热。…

  • 简生活

    冥想照入日常:在Vipassana做义工

    回到了去年参加十天Vipassana冥想营的地方,做了三天义工(server)。 如果说十天营是自我深潜,做义工则像是让冥想照入日常。各有各的难,也各有各的收获。 🤔义工做什么? 所有义工都是参加过10天Vipassana课程的老学员。 义工主要分两种:宿管(负责点名、协调生活)和厨房工作。我的分工是”chef”,负责为一百来人准备每日两餐和茶点。因为这次女性义工只有两人,我除了做饭,也需要负责女生餐厅所有收拾打扫。 🪏给100人做饭是什么体验? 第一次在commercial kitchen工作,很新鲜的体验。25平米的厨房分区细致,干货区调料区,各种巨型锅和锅盖,大大小小量器厨具。刚开始需要花时间适应,一旦适应了,J人极度舒适。大概半天时间,我就能帮其他义工准确找到该找的东西。 为100来个人做饭其实是个纯体力活儿。女巫熬汤的即视感,一米长的木勺配半米高的锅,搅和一天下来,前臂肌肉都练出来了~ 做大厨不需要创新,只要严格遵循食谱和时间表,有清楚成文的SOP。煮一锅汤,需要几杯白豆,几把欧芹,几勺盐,先放什么后放什么,非常清楚。好在大家集体备菜,需要的原材料都提前按份量分装标明。每天白板上,待做,已做事项,谁做,也十分清楚。 饭点到,去院子老树下敲三下钟。看学员从四面八方默默涌进食堂。后厨们也回厨房,卸下围裙,拿饭聊天。一天最轻松的时间。 这种古老秩序感+现代协作,好像唐顿庄园的仆人团队,配IT届scrum。奇特的和谐感。 💪紧张节奏 虽有其他义工帮忙备菜,但作为主厨,还是压力不小。凌晨5:30进厨房,为6:30早饭做准备。半小时后开始打扫,8点前要复原餐厅。紧接着去冥想大厅,8点到9点的集体打坐。回来又要准备午饭。午饭是冥想营的重头戏,结束后大约下午一点,才有这一天中第一次短暂休息(约1.5小时)。好在冥想营学员过午不食,下午只为第二天备餐。 天没亮起床,直到8点,才第一次看到天光。中饭收拾完后,才能真正歇会儿。做完这次义工,对所有在餐厅/食堂的工作人员肃然起敬。真是一份严谨又高压的辛苦活儿!…

  • 阅读笔记 - 💪个人成长

    《认知觉醒》:开启自我改变的原动力

    作者周岭有个阅读量很大的公众号。这应该是他/她第一本书。这本书本质内容是我十分认可也践行的 – 比如记录和反思是成长的基石,在此之上提炼认知和行动点,建立习惯体系执行,实现认知和能力的跨越。 很佩服作者把整个体系框架梳理得这么清楚。书中很有启发的很多部分,也把我引向别的似乎值得一读的好书。比如《刻意练习》,费曼学习法等。是个很好的“个人体系”入门和索引。 本书的核心在于“觉知”——认识到我们的大脑是如何工作的,并利用其规律来开启自我改变。一流的生活不是富有,而是拥有清醒的觉知。 理解大脑:一切问题的起源 我们的大部分决策往往源于天性和情绪,而非理智。理智脑的力量很小,它的高级策略不是直接对抗强大的本能脑和情绪脑,而是去引导它们,让它们爱上“困难”的事。 焦虑的本质是“欲望大于能力,又极度缺乏耐心”,具体表现为想同时做很多事,又想立即看到效果。 终极能力:元认知,清晰化的力量 元认知,即“对思考的思考”,是人类的终极能力。它始于“反观”自己的想法,从而能判断并纠正不明智的念头,最终做出更好的选择。 元认知能力强的人,对“模糊”零容忍。他们会主动消除不确定性,找到当下唯一且最重要的事情。无论是学习中的模糊知识点,还是生活中的模糊烦恼,一旦被清晰地识别和拆解,困难就会比想象中小很多。 但“真正的觉醒者往往会有意无意地用感知力来代替思考力”。这点认同。 高效成长:学习力与行动力的关键法则 底层支撑:情绪力与人生五件套 我的实践…

  • 阅读笔记 - 🎲其他

    《我用中文做了场梦》:多棱镜一样有趣的书

    23岁,在罗马读完传媒本科后搬来中国,从“再见”开始零基础学中文的亚历,应该不会想到,几年后,他用中文出了一本书。 这本书如此畅销,漂洋过海,被收在了美国加州公立图书馆并不大的几排中文书架上。书脊上绿色的”NEW”(新书收录)吸引了我的注意,让刚从意大利旅行回来的我好奇打开,这本意大利人写的中国故事。 这本书就像“亚历”多棱镜一样,让你看到很多折射和影像。如标题所写,“梦”。 作者写了些什么?在我看来,有: 他的写作让我想起村上春树。都是“淡颜”文字 ,克制,没有堆砌的修辞。都有很细致的“颗粒度”,来自观察以及如长跑者那样长期坚持写作的手感(比如p107写北京凌晨被水蒸气覆盖的炒面路边摊的画面)。或许还有,他们都有外语思维。村上春树早期写作会特意先用英文写,再翻成日文,让他形成了独特的“专注本质”的文风和节奏。 强烈推荐~行文流畅,好会写!好几次让我真的笑出声来,特别幽默。